[实用新型]一种对插管材配合轴面端面一体化焊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0168.7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1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吴耕田;罗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耕田 |
主分类号: | F16L47/03 | 分类号: | F16L47/03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15 | 代理人: | 王琪 |
地址: | 030073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材 配合 端面 一体化 焊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管件,尤其是一种对插管材配合轴面端面一体化焊接结构,属于塑料焊接或粘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通常现行的承插和对插管及管件连接,仅管材承口或插口的内或外轴面环向布置一条或多条导电发热的金属丝、网焊带或焊条,以解决接口密封为目的,是安全可靠的。但是,这种连接结构的轴向抗拉强度较弱,如果要提高接口轴向抗拉强度,需要分别加厚插口和承口及对插件的厚度来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增强管材接口轴向抗拉强度的对插管材配合轴面端面一体化焊接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插管材配合轴面端面一体化焊接结构,包括插口和承口;所述插口与承口通过焊带熔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焊带包括设在插口与承口的轴面之间的管状焊带和设在插口与承口的端面之间的环状焊带。
其中,所述焊带的截面形状为L形。
其中,所述焊带的截面形状为Z形。
其中,所述焊带为网状或丝状缠绕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L形或Z形焊带,固定在承插与对插管材的配合轴面和轴端面之间,通电加热、加压后,管材承插或对插的配合轴面和轴端面充分熔合,使得管材的轴向和环向熔接一体化。本实用新型可使对插管材的焊接接口的厚度增加一倍,因此管材的轴向抗拉强度大大提高;由于焊带是金属材质,强度高,因此,管材接口的环刚度也得以提高;焊带的截面形状为L形或Z形,其熔焊密封面和长度不变,需要的承插或对插配合长度缩短一半,因此接口节省了材料;并且这种连接结构更易于安装,简单快捷,密封好。本实用新型用于热塑性结构壁管材和实壁管的承插或对插连接,适用于排水、输水、通风、给水管材及管件间连接等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口安装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承口安装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口安装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承口安装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Z形焊带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安装图;
图中,1、插口,2、承口,3、焊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使用新型是由导电发热的金属丝、网制成的焊带或焊条,焊带的截面形状为L形或Z形。使用时L形焊带或Z形焊带安装固定在管材承口或插口上,环向布置,两端焊电极。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实施例中,焊带3的截面形状为L形。使用时,L形焊带首先与插口1的外轴面和一个轴端面贴合固定,如图3所示;L形焊带也可以首先与承口2的一个轴端面和内壁贴合固定,如图4所示。当管材进行对插或承插时,固定好的L形焊带被推压在插口1和承口2的轴面和一个轴端面的配合面之间,其通电加热、加压后,管材对插或承插的配合轴面及轴端面得到充分熔合,被连接的管材的承插口周向和环向熔接为一体化。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中,焊带3的截面形状为Z形。使用时,Z形焊带首先与插口1的外轴面和两个轴端面贴合固定,如图5所示;Z形焊带也可以首先与承口2的两个轴端面和内壁贴合固定,如图6所示。当管材进行对插或承插时,固定好的Z形焊带被推压在插口1和承口2的轴面和两个轴端面的配合面之间,其通电加热、加压后,管材对插或承插的配合轴面及轴端面得到充分熔合,被连接的管材的承插口轴向和环向熔接为一体化。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Z形焊带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插口安装图。图中,Z形焊带直接采用电热熔焊丝制成,为丝状缠绕结构,其在插口上安装时,贴合固定在插口的外轴面和两个轴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外一个应用实施例是使用片状焊带,在施工现场直接根据管材承插接口的规格弯折组合成预定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耕田,未经吴耕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01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