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谐波抑制功能的Gysel型功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0604.0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9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官劲;张立军;孙征宇;冷永清;彭亚涛;阎跃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P5/16 | 分类号: | H01P5/1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谐波 抑制 功能 gysel 型功分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谐波抑制功能的Gysel型功分器。
背景技术
在微波通信、雷达系统的功率分配和馈电网络中,功分器被广泛使用。功分器有许多种类,其中Gysel型功分器是常见的一种结构。
Gysel型功分器具备的优势有:(1)其负载电阻可接出模块并接地,散热能力高,(2)监测输出端口功率失配度的能力。加装合适散热系统,Gysel型功分器可承受L波段上至10kW和S波段上至5kW的连续波(CW)功率。传统的Gysel型功分器结构如图1,图1中Z0为三个端口特性阻抗, Z2=Z0,Z3=Z0为三个分支线特性阻抗,RL=Z0为接地负载电阻,传输线的电长度θ0=90°。传统Gysel型功分器能将端口1输入的功率从端口2、3等分输出,并能在工作频率下,实现三个端口良好的匹配以及两个输出端口间的相互隔离。但是,传统Gysel型功分器具有奇次倍频处的寄生通带,没有谐波抑制能力。
最近几年,国内外出现关于对Wilkinson功分器、耦合器的谐波抑制设计的报道。K.K.M.Cheng等在文献(″A Novel Power Divider Design With Enhanced Spurious Suppression and Simple Structure,″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Transactions on,vol.58,pp.3903-3908,2010)提出利用分支线结构在Wilkinson功分器中实现了谐波抑制功能。P Mondal和K.Srisathit等本别在文献(″Harmonic suppression and size reduction of planar rat-race hybrid couplers,″in Microwave Conference,2006.APMC 2006.Asia-Pacific,2006,pp.671-673.和″Miniature Wilkinson Divider and Hybrid,Coupler with Harmonic Suppression,Using T-Shaped Transmission Line,″inMicrowave Conference,2007.APMC 2007.Asia-Pacific,2007,pp.1-4.)中提 出采用对称∏或T型谐波抑制单元对功分器、混合环实现谐波抑制。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Gysel功分器的谐波抑制功能设计的专利或研究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Gysel型功分器具有奇次倍频处寄生通带的缺陷,提出一种具有谐波抑制功能的Gysel型功分器,利用谐波抑制单元在Gysel型功分器中实现谐波抑制功能。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谐波抑制功能的Gysel型功分器,包括负载阻值为Z0的第一端口9、负载阻值为Z0的第二端口10、负载阻值为Z0的第三端口11、第一谐波抑制单元1、第二谐波抑制单元4、特性阻抗为Z2的第一分支传输线2、特性阻抗为Z3的第二分支传输线3、特性阻抗为Z2的第三分支传输线5、特性阻抗为Z3的第四分支传输线6、阻值为RL的第一接地负载电阻7和阻值为RL的第二接地负载电阻8,其中:第一谐波抑制单元1、第一分支传输线2、第二分支传输线3、第四分支传输线6、第三分支传输线5和第二谐波抑制单元4依次首尾相连呈闭合的传输线路,所述第一端口9连接于第一谐波抑制单元1与第二谐波抑制单元4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端口10连接于第一谐波抑制单元1与第一分支传输线2的连接处,所述第三端口11连接于第二谐波抑制单元4与第三分支传输线5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接地负载电阻7一端连接于第一分支传输线2与第二分支传输线3的连接处,另一端短路接地;所述第二接地负载电阻8一端连接于第三分支传输线5与第四分支传输线6的连接处,另一端短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06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