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程敏感阻尼可调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0940.5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65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韩佐悦;李静;程超;曹振;黄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49 | 分类号: | F16F9/49;F16F9/5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程 敏感 阻尼 可调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在汽车上的阻尼可调机械式减振器,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在汽车悬架上的对行程敏感的行程敏感阻尼可调减振器。
背景技术
车辆的悬架系统负责缓和路面冲击和衰减车身振动,悬架一般由导向机构、弹性元件、减振器等部分组成。其中减振器负责消耗振动能量,衰减振动幅度。对于机械式减振器而言,当车辆遇到路面不平时,悬架上下运动,减振器的活塞在活塞缸中往复运动,各腔室中的液体流过减振器中的阀系及常通孔,由于液体的粘性以及小孔的节流作用产生阻尼力,通过液体的摩擦耗散振动的能量。由于小孔节流和液体粘度产生的力都与速度有关,所以减振器的阻尼效果与活塞的运动速度直接相关,即所谓的速度敏感。
车辆的涉及悬架的运动,有驶过不平路面时的平顺性运动,有转向时的侧倾运动,有加速和制动时的俯仰运动等等。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下,车内乘员对舒适性的需求不同,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要求也不同:当车辆进行平顺性运动时,路面输入属于小振幅高频率的振动,此时主要影响乘员舒适性感觉的因素是车辆振动的加速度大小,为了满足乘员的舒适性,此时所需的减振器阻尼系数较小;而当车辆转向时,路面输入属于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此时影响乘员舒适性感觉的因素是车身侧倾角,为了满足乘员的舒适性,此时所需的减振器阻尼系数较大;车辆加速制动过程中,路面输入属于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此时影响乘员舒适性感觉的因素是车身俯仰角,为满足乘员舒适性,此时所需的减振器阻尼系数较大。
减振器活塞的运动速度同时取决于振动的幅值和频率,相同频率下,振动幅值越大,活塞速度越快;相同振幅下,频率越高,活塞速度越快。车辆在平顺性运动时与加速制动转向时的活塞运动速度并没有明显区别,所以使用只对速度敏感的减振器很难满足车辆对各工况下的减振器阻尼要求。为达到要求,应使减振器对活塞的行程敏感。
国内外对行程敏感减振器进行了一些研究。经专利文件检索,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号102032308A,公告日2011.04.27,申请号201010552262.0,申请日2010.11.19,申请人重庆大学,名称为“可变阻尼减振器”,该申请技术方案所述的减振器,通过在减振器工作钢管壁上钻有一定数量的圆孔,使活塞在通过圆孔附近时产生与其他位置不相同的阻尼力,从而实现减振器阻尼最行程的敏感。但该方案中阻尼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塞在工作缸中的绝对位置,当车辆载荷改变(特别是对于商用车),悬架平衡位置发生变化时,该减振器的阻尼特性将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阻尼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塞在工作缸中的绝对位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行程敏感阻尼可调减振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行程敏感阻尼可调减振器由筒式减振器与并联旁通阀组成。所述的并联旁通阀包括拉伸单向阀固定螺栓、拉伸单向阀片、旁通阀体、旁通阀浮动活塞、浮动活塞环、压缩单向阀片、压缩单向阀固定螺栓、压缩旁通阀系与拉伸旁通阀系。
拉伸单向阀片采用拉伸单向阀固定螺栓安装在位于4个旁通阀拉伸行程流入孔中间位置的拉伸单向阀固定螺栓孔上,拉伸单向阀片与旁通阀体中的拉伸单向阀腔的左端面接触连接。压缩单向阀片采用压缩单向阀固定螺栓安装在位于4个旁通阀压缩行程流入孔中间位置的压缩单向阀固定螺栓孔上,压缩单向阀片与旁通阀体中的压缩单向阀腔的左端面接触连接。压缩旁通阀系通过螺纹与旁通阀体中旁通阀活塞腔上端的压缩旁通阀孔连接,拉伸旁通阀系通过螺纹与旁通阀体中旁通阀活塞腔下端的拉伸旁通阀孔连接,旁通阀浮动活塞安装在压缩旁通阀系与拉伸旁通阀系之间的旁通阀活塞腔中为滑动连接,浮动活塞环安装在旁通阀浮动活塞上的浮动活塞环固定槽内,压缩旁通阀系、拉伸旁通阀系、浮动活塞与旁通阀活塞腔的回转轴线共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09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