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电绝缘结构的集成电动泵的伺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2821.3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2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景光辉;张晓莎;杨相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04B17/03 | 分类号: | F04B17/03;F04B53/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绝缘 结构 集成 电动 伺服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电绝缘结构,具体涉及一种伺服机构上强电磁干扰源电动泵与本体的电绝缘结构。
背景技术
运载火箭伺服机构一般都采用整体化紧凑性设计,液压能源组件和伺服作动器集成于一体。为便于测试,如图1所示,伺服机构的本体1上还集成了较小功率的由中频电机2带动液压油泵3构成的电动泵。电动泵一般功率在2kW至5kW。电机2采用中频电机的形式是为了减小重量和体积,但其采用的高压(200~380V)和变频(0~400Hz)的强电对伺服机构而言是强电磁干扰源,而伺服机构的控制回路则是弱电,一般信号幅值不超过10V。因此,伺服机构控制回路易受电动泵的干扰。轻则导致伺服机构输出出现毛刺、跳动,严重时则出现伺服机构失控。目前一般采用伺服机构金属壳体接地等措施,可以部分消除中频电机的干扰,但不能彻底隔离强电干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电绝缘结构的集成电动泵的伺服机构,该伺服机构能够切断电动泵中频电机强电干扰源的传播路径,彻底消除中频电机强电对伺服控制弱电的干扰。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集成电动泵的伺服机构,它包括伺服机构本体,伺服机构本体上通过螺钉固定有中频电机,中频电机与液压油泵的输入端连接,油管的进口插在液压油泵输入端内,金属油管的出口插在伺服机构本体内,金属油管与伺服机构本体之间通过外套螺母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的油管出口中间沿周向设有凸缘,凸缘左侧与伺服机构本体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支撑圈、橡胶密封圈、绝缘垫圈、绝缘垫,凸缘右侧设有套在油管外的绝缘支撑圈。
所述的绝缘支撑圈外套有支撑环。
所述的油管的左端中部开有环形凹槽,橡胶密封圈和绝缘垫圈均嵌在环形凹槽内。
所述的螺钉外部从下至上依次套有绝缘支撑垫、绝缘支撑环。
所述的绝缘支撑垫底部主体嵌在中频电机与伺服机构本体之间,绝缘支撑垫顶部凸台嵌在螺钉与伺服机构本体之间;绝缘支撑环底部主体嵌在螺钉与伺服机构本体之间,绝缘支撑环中上部凸台位于伺服机构本体外部。
所述的绝缘支撑环中上部凸台与螺钉尾部之间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平垫、垫片,平垫套在绝缘支撑垫顶部凸台外。
所述的螺钉为四个,位于四个螺钉之间的中频电机与伺服机构本体之间的间隙内嵌有绝缘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1)针对中频电机、油泵组合体与伺服机构主体之间的金属油管,依据实际结构、空间尺寸,设计小通径流体绝缘接头,阻断干扰金属导管的连接路径;,在中频电机、液压油泵、金属油管组合体与伺服机构本体之间进行绝缘设计。2)针对中频电机与伺服机构本体之间的金属接触,对接触面、紧固件采用绝缘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集成电动泵的伺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油管与伺服机构本体连接绝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机与伺服机构本体连接绝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伺服机构本体,2.电机,3.液压油泵;
4.油管,401.凸缘,402.环形凹槽;
5.伺服阀,6.控制插座,7.支撑环,8.外套螺母,9.绝缘垫圈,10.支撑圈,11.橡胶密封圈,12.中频电机,13.绝缘支撑圈,14.螺钉,15.弹簧垫圈,16.平垫,17.绝缘支撑环,18.绝缘支撑垫,19.绝缘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集成电动泵的伺服机构包括伺服机构本体1,伺服机构本体1上通过四个螺钉14固定有中频电机2,中频电机2的输出轴与液压油泵3的输入轴连接,中频电机2的壳体与液压油泵3的壳体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金属油管4与液压泵3采用金属接触密封,通过外套螺母固定连接;金属油管4与伺服机构本体1采用绝缘密封结构,且两者之间通过外套螺母8固定连接。伺服机构本体1的另一端上通过螺钉固定有伺服阀5,伺服机构本体1底部螺钉固定有控制插座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28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