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笼式二合一集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3229.5 | 申请日: | 2012-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8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胡正德;尚华;曹川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精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5/72 | 分类号: | D01H5/72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 |
地址: | 2144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笼式 二合一 集棉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棉纺细纱机,尤其是设计一种应用于棉纺细纱机上的转笼式二合一集棉器,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集聚纺纱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很快的新型纺纱技术,国内技术有两套单独的负压系统装置即断纱集棉负压系统和紧密纺负压系统装置,断纱集棉负压系统负责收集断纱,纤维贴附在网面上定期人工淘棉清理,断纱集棉负压系统吸口负压一般在800Pa;紧密纺负压系统装置负责提供适当的负压值是气集聚型紧密纺和减少毛羽的必备条件,为保证每个锭位的负压均匀一致,紧密纺工艺负压值的设定和系统负压波动范围是紧密纺工艺的基本要求。吸口负压一般>2500Pa,定位压差小于300Pa,收集的毛羽吸附在固定滤网上,在落纱停机时清理一次,因细纱机在工作过程中因网面棉纤维不能被及时清理,网面过滤阻力逐渐变大,系统的压力波动大,导致笛口的负压降低。为了保证笛口有足够的工作负压,只有增加风机的全压;同时风机的功率也必然被提高。两套机构能耗较大,人工清理网面劳动强度大,负压不易保证。
瑞士立达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采用转笼式断纱集棉方式,断纱集棉与紧密纺共用一个系统,在转笼的一侧装有棘轮,转笼靠主气缸的往复运动推动棘轮旋转,吸附在转笼表面的纤维随着转笼的转动,被辅助气缸铲离网面,然后由出料机构推出。该机构除风机由电机驱动外,其余动作由三个气缸完成,因此具有机构简捷的优势,但是除了要求纺纱车间具有压缩气体气源外,(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细纱车间并不具备这个条件)设备本身还配置了系统的气路处理控制部分,这对日常维护保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个气动元件的故障,都会直接影响细纱机的正常运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转笼式二合一集棉器,它能够同时满足两种不同负压要求,而且具有滤网自洁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笼式二合一集棉器,它包括集棉器箱体,所述集棉器箱体前侧设置有定位板机构,所述定位板机构上设置有尘笼,所述尘笼通过尘笼转动机构驱动,所述集棉器箱体后侧设置有风机,所述尘笼内设置有电机,所述风机通过电机驱动,所述集棉器箱体右侧设置有负压调节装置,所述负压调节装置与集棉器箱体相连通,所述负压调节装置上连接设置有紧密纺负压风管和断纱集棉负压风管。
所述尘笼底部设置有剥棉机构,所述剥棉机构包括剥棉罗拉和压棉罗拉。
所述负压调节装置为流量分配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一套负压系统满足两种不同的负压要求,节约能耗;
2、尘笼网面自洁功能确保了工作负压的平稳可靠,降低了工人定时清棉的劳动强度;
3、剥离的纤维呈原来的状态,可直接回用;
4、设备维护简单,便于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笼式二合一集棉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笼式二合一集棉器箱体流道示意图。
其中:
集棉器箱体1
定位板机构2
尘笼3
尘笼转动机构4
风机5
负压调节装置6
紧密纺负压风管7
断纱集棉负压风管8
电机9
电机减速器10
剥棉机构11
剥棉罗拉11.1
压棉罗拉11.2。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转笼式二合一集棉器,它包括集棉器箱体1,所述集棉器箱体1前侧设置有定位板机构2,所述定位板机构2上设置有尘笼3,所述尘笼3通过尘笼转动机构4驱动,所述集棉器箱体1后侧设置有风机5,所述尘笼3内设置有电机9,所述风机5通过电机9驱动,所述集棉器箱体1右侧设置有负压调节装置6,所述负压调节装置6与集棉器箱体1相连通,所述负压调节装置6上连接设置有紧密纺负压风管7和断纱集棉负压风管8,所述尘笼3底部设置有剥棉机构11,所述剥棉机构11包括剥棉罗拉11.1和压棉罗拉11.2,所述剥棉罗拉11.1和压棉罗拉11.2通过电机减速器和链轮机构驱动。
所述负压调节装置6为流量分配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精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精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32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