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飞机机翼梁腹板弯剪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5687.2 | 申请日: | 2012-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9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吉飞;刘红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20 | 分类号: | G01N3/20;G01N3/2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机翼 腹板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飞机结构部件试验装置,特别是受弯剪作用的结构部件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飞机是依靠机翼产生的升力实现飞行的。在飞行过程中,飞机机翼承受剪力和弯矩的作用。飞机机翼通常由壁板和翼梁组成,其中,翼梁由上缘条、下缘条和梁腹板组成。壁板承受弯矩作用,翼梁承受剪力作用。由于翼梁上下缘条同壁板连接,一起承受弯矩作用,受此影响,实际梁腹板除了承受剪力作用,在与上下缘条交界处,还承受部分弯矩引起的拉压力作用。在飞机设计时,需要对梁腹板进行弯剪试验验证,以保证设计的准确性。
现有的飞机机翼梁腹板弯剪试验装置的试验夹具本身连接成为了一个刚性框架,并存在试验件剖面不对称、安装误差或加载偏心等问题,影响试验结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现有试验装置中的试验夹具进行改进,消除了框架效应;在现有试验装置的基础上,增加抗扭转结构,提高整个试验装置的抗扭转能力。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飞机机翼梁腹板弯剪试验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一端中部带孔的矩形试验件1、试验台架2、试验夹具3和抗扭转结构12;试验台架2由基座5,上搭接板6,下搭接板7和T 型对接件8组成,置于承力墙或刚性台架上;试验夹具3由四个L型角材9、根部连接板10以及中部带孔的端部连接板11组成,其中四个L型角材9分别布置于矩形试验件1的上、下长边两侧,试验夹具3夹持住矩形试验件1四边之后,插入试验台架2,上搭接板6、下搭接板7分别与L型角材9连接,T型对接件8与根部连接板10连接,其中根部连接板10与矩形试验件1根部两侧连接,不与L型角材9连接;端部连接板11与矩形试验件1端部两侧连接,不与L型角材9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取消了根部连接板和端部连接板与相背布置,上下对称的L型角材的搭接,避免了试验夹具本身成为一个刚性结构,消除了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抗扭转结构,能有效消除试验件剖面不对称、安装误差、加载偏心等不利因素对试验装置的影响,从而增加试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试验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2试验台架组成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试验夹具组成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抗扭转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抗扭转装置与夹具相对位置示意图;
其中,1为矩形试验件,2为试验台架,3为试验夹具,4为销子,5为基座,6为上搭接板,7为下搭接板,8为T型对接件,9为L型 角材,10为根部连接板,11为端部连接板,12为抗扭转结构,13为支持型材,14为抗扭转触点,15为钢制圆柱,16为钢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该试验装置由一端带孔的复合材料梁腹板矩形试验件1、试验台架2、试验夹具3、高强钢加工而成的销子4以及抗扭转结构12组成,矩形试验件1一端带的孔,直径比销子4大。
参考图2,试验台架2由20号钢焊接而成的基座5、铝合金上搭接板6,铝合金下搭接板7和20号钢焊接而成的T型接头8组成,并置于承力墙或刚性台架上。
参考图3,试验夹具3由四个铝合金L型角材9、铝合金根部连接板10以及中部带孔的铝合金端部连接板11组成,其中四个L型角材9分别布置于矩形试验件1的上、下长边两侧,试验夹具3夹持住矩形试验件1四边之后,插入试验台架2,上搭接板6、下搭接板7分别与L型角材9连接,T型对接件8与根部连接板10连接。根部连接板10与矩形试验件1根部两侧连接,不与L型角材9连接;端部连接板11与矩形试验件1端部两侧连接,不与L型角材9连接。
参考图4,抗扭转结构12由位于试验夹具3端部两侧的钢制支持型材13及支持型材13上的四个分别与L型角材9端面接触的抗扭转触点14组成。参考图5,抗扭转触点14由轴线竖直的一截表面光滑的钢制圆柱15和轴线水平的钢棒16组成,钢棒16连接在支持型材13上。在与L型角材9端面接触的钢制圆柱15上涂抹润滑油脂。
销子4穿过矩形试验件1和端部连接板11的孔。加载接头连接销子4,然后进行试验验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56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路面渗水仪
- 下一篇:基于一卡通的汽车智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