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下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7844.3 | 申请日: | 2012-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5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殷业锁;薛恒鹤;李玉龙;申勋杰;王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兴宇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9/00 | 分类号: | E01B29/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0023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地铁、隧道等结构和位置的特殊性,整体道床浇筑需要大量混凝土,通用混凝土泵车或混凝土搅拌车不能直接到达施工工作面。只能采用混凝土泵打或吊运,但这两种方法存在成本高,速度慢,混凝土输送时间长,混凝土离析严重,混凝土施工质量下降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速度快的自动下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自动下料装置,包括上部接料装置、中间溜槽装置以及下部接放料装置,其中,中间溜槽装置的两端分别与上部接料装置、下部接放料装置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部接料装置包括外部框架以及设置于外部框架内的漏斗状接料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溜槽装置包括一组子溜槽装置,每个子溜槽装置包括外部框架以及设置于外部框架内的输送管道,其中,每个子溜槽装置的外部框架彼此之间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同时,每个子溜槽装置的输送管道彼此之间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部接放料装置包括放料控制装置、外部框架以及设置于外部框架内的漏斗状放料器,所述放料控制装置设置在漏斗状放料器的底端开口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部接料装置的外部框架、中间溜槽装置的外部框架以及下部接放料装置的外部框架三者之间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所述上部接料装置的漏斗状接料器、中间溜槽装置的输送管道以及下部接放料装置的漏斗状放料器三者之间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为法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部框架包括设置在其外侧面的固定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振动装置,由数个振动机器组成,分别设置在自动下料装置的不同位置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部接料装置上的清洗装置,包括水箱、高压水泵和水管,所述水箱安装在上部接料装置的外部框架上,水箱上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水箱上的进水口接外部供水,所述高压水泵的进水口与水箱上的出水口相连接,所述水管的一端与高压水泵的出水口相连接,所述水管的另一端水管布置在整个下料系统输送管道上,各方位开有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自动下料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整个自动下料装置使用方便,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下料速度,且速度可控;
(2)整个自动下料装置采用组装结构,组装简单方便灵活,且能够保证混凝土不飞溅或不泄漏;
(3)增加振动装置,使混凝土不离析,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4)整个自动下料装置外部增加固定装置,使得整个装置应用更加稳定;
(5)增加清洗装置,保证上部接料装置、中间溜槽装置以及下部接放料装置的清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自动下料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自动下料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其中,1.上部接料装置,2.中间溜槽装置,3.下部接放料装置,4.放料控制装置,5.振动装置,6.清洗装置,7.固定装置,8.外部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自动下料装置,包括上部接料装置、中间溜槽装置以及下部接放料装置,其中,中间溜槽装置的两端分别与上部接料装置、下部接放料装置相连接,整个自动下料装置使用方便,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下料速度,且速度可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部接料装置包括外部框架以及设置于外部框架内的漏斗状接料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溜槽装置包括一组子溜槽装置,每个子溜槽装置包括外部框架以及设置于外部框架内的输送管道,其中,每个子溜槽装置的外部框架彼此之间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同时,每个子溜槽装置的输送管道彼此之间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兴宇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兴宇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78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主缆工作车吊篮
- 下一篇:一种整体道床施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