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间隙检测工具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9435.7 | 申请日: | 2012-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7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周庆金;杰龙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4 | 分类号: | G01B5/14;G01B5/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66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隙 检测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间隙检测用具,尤其是作为内饰分厂大灯包角、玻璃安装时的检测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用方便、高效已成为人们的热爱,大灯包角及玻璃安装时的检测都是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大灯包角与车门规定间隙一般为5-7mm,只有控制在这个间隙范围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的精度,大大的增加了成品率,而玻璃安装的尺寸直接影响到玻璃的升降,如果设置太窄,则玻璃升降困难,如果设置太宽,则玻璃在升降时,可能会前后晃动,一般玻璃导槽间隙保证在25mm左右。
传统的汽车在加工时,采用目测来确定大灯包角与车门的间隙及玻璃安装时的间隙,由于人为因素高,1-2mm很难用肉眼直接看出,容易产生偏差,而再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容易照成一些误差的叠加,导致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合格的,另一方面,采用检测工具去测量间隙时,传统设置两个检测工具来分别测量这两个间隙,采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了间隙的精确,但是其必须具备很多个检测用具,其携带非常不方便,而且使用时需要根据需要一直在跟换不同型号的检测用具,操作上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使用方便、能轻松精确的测量间隙、保证了生产成品率的间隙检测工具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间隙检测工具尺,包括由第一检测柱、第二检测柱、第三检测柱和第四检测柱构成的“十”字形本体,4段检测柱为长方体,所述第一检测柱的截面尺寸为3mm*5mm,所述第二检测柱的截面尺寸为5mm*7mm,所述第三检测柱的截面尺寸为7mm*9mm,所述第四检测柱的截面尺寸为25mm*30mm。
本实用新型改进有,相邻两段检测柱互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新型的检测尺结构,使用方便,无需其他辅助检测工具的情况下能实现检测大灯包角安装间隙和玻璃导槽焊接成型后的尺寸,提高了装配速度以及检测时的方便,保证了加工出产品的精度,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间隙检测工具尺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第一检测柱; 2-第二检测柱; 3-第三检测柱;
4-第四检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间隙检测工具尺,包括由第一检测柱1、第二检测柱2、第三检测柱3和第四检测柱4构成的“十”字形本体,4段检测柱为长方体,所述第一检测柱1的截面尺寸为3mm*5mm,所述第二检测柱2的截面尺寸为5mm*7mm,所述第三检测柱3的截面尺寸为7mm*9mm,所述第四检测柱4的截面尺寸为25mm*30mm。
新型的检测尺结构,使用方便,无需其他辅助检测工具的情况下能实现检测大灯包角安装间隙和玻璃导槽焊接成型后的尺寸,提高了装配速度以及检测时的方便,保证了加工出产品的精度,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
具体的,相邻两段检测柱互相垂直,整个构成一个十字架的形状,即使手握也可以简单的旋转,更换。
具体的实用方式如下:间隙检测工具尺分为四个部分,且每个部分都是特制柱块,当测量大灯包角安装间隙时,首先采用第一检测柱1,先用3mm的宽度朝向间隙,如果3mm的间隙不能伸入间隙,说明间隙过小;若3mm的宽度可以伸入,再采用5mm的宽度朝向间隙,如果能伸入,推导出大灯包角安装间隙为3mm-5mm,小于大灯包角与车门规定间隙5mm-7mm,说明间隙偏小,如果采用5mm的宽度可以伸入间隙,再转换采用第二检测柱2对间隙进行测量,采用7mm宽度去伸入间隙,如果不能伸入,推导出大灯包角安装间隙为5mm-7mm,说明安装间隙合格,若采用7mm的宽度也能伸入时,再选用第三检测柱3来测验,采用9mm的宽度去伸入间隙,如果不能伸入,推导出大灯包角安装间隙为7mm-9mm,说明间隙偏大,若采用9mm的宽度也能伸入,则表示间隙过大。
上述方式中,采用的检测柱为长方体,因此可以根据检测柱的上下移动,观察整个间隙变化的规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94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