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简易口臭自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0614.2 | 申请日: | 2012-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3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占协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占协琼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坚刚 |
地址: | 21000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简易 口臭 自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臭自测器。
背景技术
口臭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造成很大困扰,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交际,通常想知道自己是否口臭用以下几个方法:
(1)手并起,手心向内凹,然后哈一口气嗅一下;
(2)沾一点唾液在手背上,用另一只手慢慢搓干,用鼻子仔细嗅,可辨别自己是否口臭;
(3)请亲密的人仔细闻一下,他会愿意告诉你实情,别人则不好意思说实话;
(4)观察别人在你说话时,是否会表现出侧身,后仰、掩鼻等细微动作;
针对以上几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当别人不告诉自己或者别人出于尊重不会表现出不适的状态下,自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
(2)当感觉到自己是否有口臭时自己用第一种方法测试会出现漏气,自己闻到的气味和别人闻到的气味也会有偏差,用第二种方法等气味扩散了也闻不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易漏气的简易口臭测试器。
技术方案:一种简易口臭自测器,包括呼气端、吸气端,呼气端与吸气端均为腔体构造,底部均不封闭,呼气端与吸气端用一连通管相连,呼气端底部与连通管一端相连,吸气端底部与连通管另一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呼气端口可以设置成椭圆形,这样就和嘴部更紧密的贴合,防止漏气。
本实用新型的呼气端底部还可以设置一层隔板,隔板上开设有孔,这样的构造给呼出的气流一个阻挡的作用,可以使气流缓慢均匀的进入鼻腔。
本实用新型的吸气端底部还可以设置一层隔板,隔板上开设有孔,这样的构造使得进入鼻腔的气流进一步阻挡,可以使气流缓慢均匀的进入鼻腔。
本实用新型的连通管还可以是软管,可以自由控制呼气端与吸气端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呼气端、吸气端、连通管可以制成一体,也可以是可以拆卸的分开的部件,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可以分开的部件,方便拆卸清洗。
本实用新型可以选用材料做成一次性的器具,比起可重复利用的,一次性的器具更方便卫生,不用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吸气端腔体中可以设置一隔层,隔层中可放置棉花、活性炭等填料,可以缓冲口臭刺鼻气味直冲入鼻腔。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以轻松汇集气体,简单易操作,不会对他人造成困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气端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简易口臭自测器,包括呼气端1、吸气端2,呼气端1与吸气端2均为腔体构造,底部均不封闭,呼气端1与吸气端2用一连通管3相连,呼气端1与连通管3一端相连,吸气端与2连通管3另一端相连,使用时,嘴对着呼气端1呼出气体,将吸气端2对准鼻子,呼出的气体就会被鼻腔闻到,经常性的自测,可知口腔是否出现异味。
由于人的嘴呈狭长形,可以将呼气端1口设置成椭圆形,这样就更有利于嘴部和呼气端的贴合,防止漏气。
当有异味的气体突然进入鼻腔时,鼻腔会不适应,在呼气端1底部设置一层隔板4,隔板上4开设有孔5(孔的数量任意设置),这样的构造给呼出的气流一个阻挡的作用,可以使气流缓慢均匀的进入鼻腔。同样的,吸气端2底部也可以设置一层隔板6,隔板6上开设有孔7,为气体的经过连通管进入鼻腔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起缓冲作用还可以如图3所示,在吸气端腔体中可以设置一隔层8,隔层中可放置棉花、活性炭等填料。
根据每个人鼻子到嘴的距离有所不同,简易口臭自测器的连通管3还可以是软管,可以自由控制呼气端1与吸气端2的位置,实现准确定位。
简易口臭自测器的呼气端1、吸气端2、连通管3可以制成一体,也可以是可以拆卸的分开的部件,本实施例优选为可以分开的部件,方便拆卸清洗,为方便起见,简易口臭自测器可以选用材料做成一次性的器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占协琼,未经占协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06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