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随车移动式雾天能见度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3667.X | 申请日: | 201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1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梅;赖政剑;熊明烨;赵聪聪;李梦;苏建;张志远;潘洪达;徐观;张立斌;陈熔;卢海隔;徐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17 | 分类号: | G01N21/17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王寿珍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式 能见度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交通环境信息检测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天随车移动式能见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雾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子达到饱和状态,凝结成微小水颗粒,悬浮于地面上方的空气中,这种微小水颗粒会对光进行散射和吸收。当空气中的微小水颗粒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影响视距清晰度,造成能见度降低。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道路交通安全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在雾天,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尤为严重。雾天行驶的驾驶员视力范围较小,视线不清,很难看清前车及周围路况,导致驾驶员对车速以及距离的感觉下降,从而无法掌控安全车速及安全距离,在遇到危险路况时,不能提前预防。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雾检测、预报、雾区交通安全与监控系统、气候监控设备站、雾天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于某一路段或某一区域进行雾的预报及交通安全研究。上述这些系统无法保障离开它们监控范围的车辆,因此,在雾区监控系统覆盖范围以外车辆的安全,仍然依靠驾驶员的经验。
测量能见度的方法分为人工目测和监测仪测量,能见度监测仪测量方式主要有散射型、激光雷达测量仪、透射型。目前该类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
散射型是目前最常用的测量雾能见度的方式。散射型能见度仪原理是根据水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测出散射系数,间接得到能见度。该仪器体积较大,安装不便,价格昂贵,不利维护。
激光雷达测量仪系统复杂,价格昂贵,不利于推广。
透射型是通过光束透过两固定点之间的大气柱直接测量气柱透射率,得到能见度。其透射光柱及采样空间会影响测试精度。由于大气透射式能见度仪在原理和技术上,特别在光学对准和地基安装等方面,都需要比散射式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只适用于中等以下能见度的观测。
现有的能见度测试仪,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操作复杂,限制了应用范围,且固定在检测站和某些路段上。但由于雾的形成与变化的无规则性,要求车辆能到达的地方都能检测。如果所有路段,全路段建立检测站,公路建设费用会增加很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能见度检测设备不能在随车移动的过程中检测,且成本高、操作复杂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雾天随车移动式能见度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随车移动式雾天能见度检测装置,主要由装置主体B和保护罩A组成,装置主体B密封于保护罩A内,所述装置主体B主要由DAM-3039数据采集模块a、信号接收端总成b、后门总成d、前门总成e、装置主体底座f、信号发射端总成h和单片机控制模块j组成,所述装置主体底座f上的左侧梁y和右侧梁z将底板x分成三部分,信号发射端总成h固定安装在右侧梁z外侧的底板x上;信号接收端总成b固定安装在左侧梁y外侧的底板x上,DAM-3039数据采集模块a固定安装在信号接收端总成b外侧的底板x上,前门总成e和后门总成d安装在左侧梁y和右侧梁z之间,前门总成e、后门总成d、左侧梁y、右侧梁z围成的空间为采样空间。
所述前门总成e主要由门联轴器4、门板5、步进电机13和接近开关14组成,所述门联轴器4由连门板38和连接轴36组成,所述门板5与连门板38搭接固定,所述连接轴36通过轴承7固定在左侧梁y上,所述扭力弹簧6套装在连接轴36上,一端卡在连门板38端部的扭力弹簧挡槽35中,另一端卡在侧梁弹簧卡槽上,其作用是使门板5复位,所述接近开关14固定在左侧梁y的内侧,门关闭状态时,与门接触;所述步进电机13通过螺栓固定在右侧梁z上,步进电机13转轴与门连接轴36上的步进电机轴孔37通过键连接,控制门板5的开关,所述后门总成d结构及连接与前门总成e相同。
所述信号发射端总成h主要由凸透镜10、信号发射底座12和发光二极管17组成,所述凸透镜10安装在右侧梁z的发射孔上,用透镜卡环11固定,信号发射底座12的底板F固定在右侧梁z的外侧底板x上,发光二极管17固定在二极管座16上,二极管座16与调节垫片18通过调节螺栓15连接在信号发射底座12的立板E上,通过二极管座16沿信号发射端底座12上的调节槽k上下移动,使发光二级管17保持在凸透镜的轴线上,通过增加或减少调节垫片18,将发光二极管17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上,调整好发光二极管17的位置后,用调节螺栓15上的螺母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36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