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燃机增压器回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5300.1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7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钦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9/14 | 分类号: | F02B39/14;F01M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增压 器回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内燃机增压器回油结构。
背景技术
内燃机增压器回油管总成用于涡轮增压器润滑油回油,其一端通过法兰与涡轮增压器中间体回油法兰相连,另一端连接内燃机曲轴箱或油底壳。涡轮增压器中间体的润滑油主要通过重力回油,通过涡轮增压器回油管总成流回内燃机油底壳内。重力回油要求涡轮增压器回油管总成走向要连续向下,且回油管回油口需要布置在内燃机油底壳液面以上,否则将影响涡轮增压器中间体回油,使涡轮增压器回油不畅,并导致涡轮增压器从涡轮机和压气机两侧漏油,产生涡轮增压器故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内燃机增压器回油结构,以解决部分内燃机特别是卧式内燃机因为整车发动机舱空间问题,涡轮增压器回油管总成走向无法连续向下,或者增压器回油管回油口无法布置在油底壳润滑油液面以上,不能满足涡轮增压器重力回油对涡轮增压器回油管总成的设计要求等问题,保证涡轮增压器回油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增压器回油结构原理如下:内燃机增压器的中间体通过回油管与油底壳相通,关键在于所述回油管通过一个通气管与一个负压产生装置相通。
利用负压产生装置所产生的负压,可以降低增压器回油管内的气压,以保持增压器回油管不因管路内润滑油流通不畅导致压力升高,影响增压器中间体回油。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产生装置为所述内燃机增压器的压气机的进气管,这样就无需额外设置负压产生装置,节省了成本,也更节省所占空间,方便布置。
所述通气管与回油管的连接处成倾斜状,且连接处的通气管方向高于回油管方向,这样可以防止润滑油进入通气管内,影响正常回油。
所述通气管与回油管的连接处圆滑过渡,这样可以减少气流的速度损失,在压气机低功率工作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正常回油。
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增压器回油结构在仅增加一根通气管的条件下,解决了部分内燃机特别是卧式内燃机因为整车发动机舱空间问题,涡轮增压器回油管总成走向无法连续向下,或者增压器回油管回油口无法布置在油底壳润滑油液面以上,不能满足涡轮增压器重力回油对涡轮增压器回油管总成的设计要求等问题,可以保证涡轮增压器回油顺畅,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增压器回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内燃机增压器回油结构原理如下:内燃机增压器1的中间体11通过回油管2与油底壳3相通,回油管2通过一个通气管4与内燃机增压器1的压气机12的进气管121相通。
通气管4可以将涡轮增压器运转时在压气机进气管121内产生的负压导入回油管2,降低回油管2内的气压,从而保持中间体11的回油通常,可以避免因回油管2走向曲折或者不能保持持续向下,或者连接在油底壳3机油液面以下引起的回油管2内的气压升高,导致增压器中间体11的回油不畅,导致涡轮增压器漏油,产生故障。
通气管4与回油管2的连接处5成倾斜状,且连接处5的通气管方向高于回油管方向,这样可以防止润滑油进入通气管4内,影响正常回油。
通气管4与回油管2的连接处5圆滑过渡,这样可以减少气流的速度损失,在压气机低功率工作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正常回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53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轮机进气防冰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汽车发动机的节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