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热热水炉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8842.4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2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马碧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马佳厨炉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13/00 | 分类号: | F24C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热水 炉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炉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利于节能环保的余热热水炉灶。
背景技术
炉灶是人们生活中用于烹调食物的主要加热工具,现有之炉灶的主要结构包括有主体、设置于主体上的加热装置和锅具置放位,加热装置为于锅具置放位的下方,烹调食物时,将锅具放置于锅具置放位上并启动加热装置即可利用加热装置加热锅具以进行食物烹调。
目前的炉灶均为敞开式,即加热装置及锅具置放位附近的余热直接传递到主体上并由主体向外界散发,导致热量大量流失,不利于节能环保,同时散发出来的热量使得厨房温度升高,使得厨房中的烹调作业环境变差,给长时间处于厨房中工作的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余热热水炉灶,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炉灶不能充分利用余热导致热量大量流失并使厨房温度升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余热热水炉灶,包括有主体以及设置于主体上的锅具置放位和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位于锅具置放位的下方,该主体内设置有储水腔,该储水腔围绕锅具置放位和加热装置设置,以及,该主体上设置有连通该储水腔的冷水入口和热水出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包括有底座平台以及竖向设置于该底座平台上的柱体,前述锅具置放位和加热装置均设置于底座平台上,该柱体内具有通道,该通道连通锅具置放位,前述储水腔同时也围绕该通道的外壁面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水入口设置于底座平台的侧面上,该热水出口设置于柱体的上端侧壁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道由下往上呈弯曲迂回状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连通该储水腔的排污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于主体内设置有储水腔,利用储水腔围绕锅具置放位和加热装置设置,使用时,加热装置附近的热量及锅具置放位附近的热量传递到储水腔中对冷水进行加热,使冷水变成热水,如此充分利用了炉灶的余热,有效减少了热量的流失,利于节能环保,同时向外界散发出来的热量减少了,使得厨房温度不会升高,利于改善厨房中的烹调作业环境,为长时间处于厨房中工作的人们带来便利。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主体 11、底座平台
12、柱体 121、通道
20、锅具置放位 30、加热装置
101、储水腔 102、冷水入口
103、热水出口 104、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主体10以及设置于主体10上的锅具置放位20和加热装置30。
该加热装置30位于锅具置放位20的下方,该主体10内设置有储水腔101,该储水腔101围绕锅具置放位和20加热装置30设置,以及,该主体10上设置有连通该储水腔101的冷水入口102和热水出口103。
在本实施例中,该主体10包括有底座平台11以及竖向设置于该底座平台11上的柱体12,前述锅具置放位20和加热装置30均设置于底座平台11上,该柱体12内具有通道121,该通道121用于通风、排气或排烟,该通道121连通锅具置放位20,前述储水腔101同时也围绕该通道121的外壁面设置,同时,该通道121由下往上呈弯曲迂回状延伸,以此延长排气或排烟的行程,使得更多的热量往主体10内的储水腔101中传递,减少热量损失;以及,前述冷水入口102设置于底座平台11的侧面上,该热水出口103设置于柱体12的上端侧壁面上;另外,该主体10的底部设置有连通该储水腔101的排污口104,通过设置有该排污口104可将储水腔101的污物排出,以便对储水腔101进行清洗。
详述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马佳厨炉具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马佳厨炉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88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禁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密码锁开锁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