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座轴脱离式支重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5489.2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34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夏运华;曾强;张成伟;黄茂峰;蒙星;施军;刘凯;杨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玉柴重工(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5/15 | 分类号: | B62D55/15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金辉 |
地址: | 21316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离 式支重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重轮,特别涉及一种座轴脱离式支重轮。
背景技术
支重轮是履带工程机械的关键行走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履带工程机械的工作效率和维修成本;其作用是将挖掘机、推土机的重量传给地面,支撑着整台机器的重量,同时起着传递履带运行的作用,一般采用滑动轴承结构,所以轮轴和轮体之间设有轮套。工程机械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支重轮会受地面冲击力,因此支重轮所受载荷大,工作条件恶劣,经常处于尘土中,有时还浸泡在泥水中,所以要求有良好的密封性。
现阶段行业内大多数支重轮的各零部件单独的性能都已经能满足各种工况下的作业,但其密封性却一直是影响支重轮使用寿命的最大的因素,现有结构的支重轮无法更进一步的改善其密封性能,因此大大的缩短了支重轮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整机的维修成本、以及降低了作业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改善支重轮密封性能的适用于钢履带与橡胶履带的座轴脱离式支重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座轴脱离式支重轮,具有轮体、轮轴、轴套和浮动油封总成;所述轮体和轮轴之间通过轴套形成滑动轴承结构;所述浮动油封总成具有两组,且对称设置在两端的轮体与轮轴配合形成的空腔中,浮动油封总成具有浮封环和“O”形密封圈;还具有浮封盖、卡环和轴座;所述浮封盖与轴座之间相对独立,浮封盖设置在浮动油封总成的外侧;所述卡环卡在轮轴上的卡环槽内,且与浮封盖的外侧紧密接触;所述轴座具有两个,且分别套接在轮轴的两端。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浮封盖与轮轴之间设有轴用“O”形密封圈。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轴座与轮轴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轴座为一个整体部件,当支重轮受载荷特别是受偏载的时候,轴座与轮体之间的配合间隙增大,从而致使支重轮的密封性能减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原始的轴座分离为浮封盖与轴座两个独立部件后,各自通过与轮轴的装配关系实现原来特有的功能要求;同时减小了浮封盖与轮体之间配合的微变形,从而有效的改善了支重轮的密封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浮封盖与轮轴之间设有轴用“O”形密封圈;可以在轴向防止泄漏。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只要在传统的工艺基础上稍作修正即可完成,分离后的轴座铸造工艺更为简单,同时减小了零件之间配合的微变形,有效的改善了支重轮的密封性能,降低支重轮的维修成本,有力的提高了整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轮体,2.轮轴,3.轴套,4.浮动油封总成,41.浮封环,42.“O”形密封圈,5.浮封盖,6.卡环,7. 轴用“O”形密封圈,8.轴座,9.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用新型具有轮体1、轮轴2、轴套3、浮动油封总成4、浮封盖5、卡环6和轴座8;轮体1和轮轴2之间通过轴套3形成滑动轴承结构;浮动油封总成4具有两组,且对称设置在两端的轮体1与轮轴2配合形成的空腔中,浮动油封总成4具有浮封环41和“O”形密封圈42;浮封盖5与轴座8之间相对独立,浮封盖5设置在浮动油封总成4的外侧,浮封盖5与轮轴2之间设有轴用“O”形密封圈7;卡环6卡在轮轴上的卡环槽内,且与浮封盖5的外侧紧密接触;轴座8具有两个,且分别套接在轮轴2的两端;轴座8与轮轴2之间通过销轴9连接。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玉柴重工(常州)有限公司,未经玉柴重工(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54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仿生高强度轻量化爬壁机器人
- 下一篇:焊接工程车的双梁下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