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电筒充电器及应用于该充电器的手电筒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7593.5 | 申请日: | 2012-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0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姚敏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盛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F21V23/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523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电筒 充电器 应用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电筒充电器及手电筒,既安全,又能够充分使用空间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可充电式手电筒主要利用DC线连接电源,或使用转换插座接DC线或者USB线连接电源进行充电,对手电筒进行充电。利用DC线连接电源,虽然线路简易,但是手电筒必须平稳放置以便稳定DC线与手电筒的连接。利用转换插座充电,虽然扩展了使用范围,但是转换插座的结构复杂,由于接口多,容易发生接触不良,存在安全隐患。上述两种充电器都存在一定缺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手电筒充电器及应用于该充电器的手电筒。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手电筒充电器,包括底座、导电部件、顶块、外接电线,
所述底座上设有U型凹槽,U型凹槽底部上设有弧形支撑片和导电部件,U型凹槽两侧内壁上设有顶块。
所述顶块为三角形或半圆形,顶块与U型凹槽通过弹簧连接,按压顶块,顶块可退入U型凹槽的内壁。
所述导电部件为凸起结构,导电部件通过内部电路与外接电线相连。
所述底座的底部上设置有按扣,通过按扣将手电筒充电器镶嵌在墙壁上。
一种手电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设置有两个正负极环,所述正负极环为环形凹槽,其底部和内壁为金属,与手电筒内部电池连接,所述正负极环与手电筒充电器的导电部件的位置对应,所述正负极环的宽度与导电部件的宽度相同。
所述手电筒筒体上有多个防滑环,防滑环之间为环形凹槽。
所述U型凹槽的宽度与所述手电筒筒体的直径相同,或略大于手电筒筒体的直 径。
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充电器,包括底座、导电部件、顶块、外接电线,底座上的U型凹槽底部上设有弧形支撑片和导电部件,U型凹槽两侧内壁上设有顶块。顶块与U型凹槽通过弹簧连接,按压顶块,顶块可退入U型凹槽的内壁。手电筒的筒体上设置有两个正负极环,为环形凹槽,其底部和内壁为金属,正负极环与手电筒充电器的导电部件的位置对应。充电时,手电筒能快速地置入手电筒充电器中进行充电,顶块和弧形支撑片固定手电筒的位置;充电完成后,亦能在充电完成后轻松快捷地从手电筒充电器中取出,操作简便;而且手电筒充电器与手电筒的接触点少,连接简单,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电筒充电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底座
2、导电部件
3、顶块
4、外接电线
5、手电筒充电器
6、手电筒
11、U型凹槽
12、弧形支撑座
13、按扣
61、筒体
62、正负极环
63、防滑环
64、环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手电筒充电器,包括底座1、导电部件2、顶块3、外接电线4,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U型凹槽11,U型凹槽11底部上设有弧形支撑片12和导电部件2,U型凹槽11两侧内壁上设有顶块3。所述顶块3为三角形,顶块3与U型凹槽11通过弹簧连接,按压顶块3,顶块3可退入U型凹槽11的内壁。所述导电部件2为凸起结构,导电部件2通过内部电路与外接电线4相连。
底座1的底部上设置有按扣13,通过按扣13将手电筒充电器5镶嵌在墙壁上。
如图2所示,手电筒6,包括筒体61,所述筒体61上设置有两个正负极环62,所述正负极环为环形凹槽,正负极环62底部和内壁为金属,与手电筒6内部电池连接,所述正负极环62与导电部件2的位置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盛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盛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75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用于在其上记录程序的记录介质
- 下一篇:虚拟集群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