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55064.X | 申请日: | 2012-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22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益思;李波;董宁;郭冰;郭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15/02 | 分类号: | A01K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物 嗅觉 刺激 训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物嗅觉检测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尽最大能力利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而动物的各种天性也被人类用来为生产及生活服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物种长期与自然界和天敌作斗争的过程中,都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赖以生存的天性和技能。如果能够利用动物的这些天性和技能为人类服务,那么将会把很多繁琐而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事实上,很早以来,人类就懂得开发动物的这些天性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比如狗看家,牛耕田等等。而现阶段利用动物的一些天生的天性和技能能够应用到一些关键的场合,比如利用犬类的灵敏的嗅觉来嗅出犯罪分子携带或者隐藏的毒品、武器等物品。
任何动物的嗅觉是一种感觉。它由两感觉装置参与,即嗅神经装置和鼻三叉神经装置。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而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因此嗅觉是一种远感,即使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
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嗅上皮中,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嗅神经。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神经进入嗅球,嗅球和端脑是嗅觉中枢。外界气味分子接触到嗅感受器,引发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实现传导。
人们已经知道犬类及蜜蜂等动物的的嗅觉都是相当灵敏的,在训练犬类或者蜜蜂识别毒品或者武器前,人们并不知道该其嗅觉灵敏度的高低,完全是凭借工作人员的经验或者直接盲目的训练一只犬,而经常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才能发现该只犬实际上与生俱来的嗅觉的敏感程度并不高,或者该只犬由于生过某种病之后,嗅觉下降,而不能胜任该项工作。如此,则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而对应密封和其他动物则是不能通过经验来判定其嗅觉灵敏度,只能通过训练使它对某一种或者几种味道具有条件反射。
由于人类已经对嗅觉装置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刺激动物的嗅觉,动物的脑神经信息能够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这一点,为了避免盲目的训练,在训练犬的嗅觉识别毒品、武器等物品前,需要对犬、蜜蜂或者其他动物进行有效的训练,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对动物进行刺激训练,让动物学习识别气味的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动物进行刺激训练,让动物学习识别气味的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用于对动物进行刺激训练,让动物学习识别气味,其包括:控制器、第一气泵及气味发生装置及电磁单向阀,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气泵及电磁单向阀相连,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气泵及电磁单向阀的工作,从所述第一气泵输出的气体分为若干气路分别依次与所述气味发生装置、电磁单向阀连通后输出形成用于刺激训练动物嗅觉的气体。
所述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还包括主进气管、分进气管及主出气管,所述分进气管一端与所述主进气管连通,另一端依次与所述气味发生装置、电磁单向阀连通后与所述主出气管连通。
所述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二气泵,所述第二气泵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主出气管一端与与所述第二气泵连通,另一端通过一所述电磁单向阀与外界连通。
所述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还包括用于放置被训练动物的固定笼装置,且所述固定笼装置与所述主出气管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中,由于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气泵提供的气体经过所述气味发生装置后输出形成用于刺激训练动物嗅觉的气体,让被训练动物进行练习和识别,使被训练动物可以在一个装置上学习和识别多种不同的气味,包括单一的气味和/或复合的气味,因此能够大大的减少训练的时间和成本,且能够很好的提高训练的效率。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物嗅觉刺激训练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550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