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麦专用微喷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56553.7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5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于振文;满建国;刘立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B1/20 | 分类号: | B05B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1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 专用 微喷带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喷灌溉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小麦起身拔节后,生育中后期麦田灌溉或具有密植、株高80~90cm、窄行距特征作物田间灌溉的新型微喷带。
(二)背景技术
目前,农业灌溉上常用的微喷带喷射角均在40°左右,主要在低矮(如草坪,苗期麦田等)或大行距稀植(如玉米等)作物上应用。小麦属密植作物,条播种植行距一般在23cm左右,行距较窄,且起身拔节后,株高不断增加,抽穗后可达80~90cm。小麦生育中后期采用传统的微喷带灌溉,喷出的水流会被密集的茎秆阻挡,射程和喷幅大幅下降,喷洒均匀度严重降低,难以实现节水灌溉。
(三)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根据现有微喷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小麦专用微喷带。
一种小麦专用微喷带,由带体和喷孔组成;带体长≤80m,直径51mm;微喷带上设有喷孔,每6个喷孔为一组,呈“//”型平行排列于微喷带带体一面;每组喷孔间距为35.17mm,每组喷孔之间的间距为1.5mm;每一组喷孔中,最外侧的两个喷孔的孔径为1.2mm,内部的四个喷孔的孔径均为1.0mm;最小喷射角80°,最大喷射角88°。
利用上述参数制备的小麦专用微喷带,适应小麦行间空间狭窄的特征,喷出的水流免受茎秆阻挡,且在纵向上分布均匀;外侧孔径大中间孔径小的设计组合可以在横向上保证各孔水流射程适宜,水分分布均匀,外侧孔径大、流量大,能有效抗击小麦上部叶片或麦穗对水流的阻力;51mm的管径与本发明的喷孔排列和孔径大小设计形成最优组合,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其流速和沿程压力损失,能够保证80m长度的微喷带首尾喷洒均匀一致,且灌水速度快、能量消 耗少。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
一是实现了微喷灌在小麦等密植、株高80~90cm、窄行距特征作物上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在田间的分布均匀度,均匀系数达90%以上。
二是采用该专用微喷带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定量补灌,显著降低了小麦拔节至开花期阶段耗水量,减少了农田总耗水量、开花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节水效果显著。
三是采用该专用微喷带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定量补灌,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利用效率。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微喷带未充水情况下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微喷带沿A方向横截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为喷孔,α为喷射角。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这种小麦专用微喷带,管径为51mm,每6个喷孔为一组,各组喷孔呈“//”型平行排列于微喷带带体一面,组间距为35.17mm,孔间距为1.5mm,最小喷射角α为80°,最大喷射角为88°。喷孔可采用机械打孔亦可采用激光打孔。
每一组的6个喷孔中,左右两个最外侧的喷孔的孔径为1.2mm,内部的四个喷孔的孔径均为1.0mm。
实施例1:
1不同喷射角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2011和2011-2012年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史家王子村大田进行(35.41°N,116.41°E),试验田坡度为2.18‰,供试品种为高产冬小麦品种济 麦22。
试验以不灌水处理(T1-0)为对照,设置4个微喷带灌溉处理,如表1所示。试验所用微喷带长40m,其上113组喷孔,组间距35.17mm,每组6孔,平行排列于微喷带上(图1)。各灌水处理分别于拔节期和开花期进行测墒补灌,即灌水前先测定0-1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2010-2011年度试验设置0-140cm土层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目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和70%,2011-2012年度试验设置0-140cm土层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目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和70%,然后根据灌水定额公式计算需补充的灌水量,再用微喷带进行定量灌溉。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各试验小区畦宽(左侧畦梗中心线至右侧畦梗中心线的垂直距离)2m,畦面宽1.6m,畦梗宽0.4m,畦长40m,小区间设1.0m保护行,以防水分侧渗。每小区等行距种植8行小麦,实际行距22.9cm。在微喷灌处理的小区内,自边行向内数,在第4行与第5行小麦之间沿畦长方向铺设一条微喷带。
表1不同处理微喷带的设计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565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