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卧式旋风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67835.7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5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唐金泉;金万金;孙明朗;庄宇刚;林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易世达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5/00 | 分类号: | B04C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一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33 | 代理人: | 刘建年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旋风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水泥制造业、冶金业的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水泥窑窑头余热发电和冶金行业余热发电系统中,所利用的烟气都具有温度高(一般为300~650℃)、含尘量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含尘浓度在20~100g/Nm3,烟气中粉尘颗粒粒径较大,颗粒硬度较高。因此,为了避免在锅炉内形成积灰而影响锅炉的传热效果和发电量,通常在烟气进入锅炉前都需要进行除尘处理。目前行业中常用的除尘设备主要有:惯性沉降室、干扰式分离器、立式旋风分离器等。以上几种设备在实践中使用都有一定的效果,其中,惯性沉降室的特点是——设备简单、烟气阻力小,但除尘效率相对较低,且占地面积大,对整个水泥窑窑头的设备布置影响较大,尤其是在一些旧厂区改造项目,可利用的空间小,无法合理有效的布置。干扰式分离器的特点是除尘效率较高,但受烟气流速限制,造成设备庞大笨重。立式旋风分离器目前应用广泛,特点是设备较简单、除尘效率高、占地面积小,但是设备的高度较高,对锅炉和配套设备的布置会有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度低、体积小、重量轻的卧式旋风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蜗壳、内筒、烟气入口、烟气出口、灰斗、支座,内筒水平置于蜗壳内。两端口与蜗壳焊接,侧表面开设进气口,底面开设落尘口;在蜗壳两侧对应内筒两端位置接通出气管道,两根出气管道在蜗壳顶端并口构成烟气出口;在蜗壳底端相通连接灰斗,在两者连接处周围安装支座,灰斗底口设有排灰口;蜗壳上部设有烟气入口,烟气入口的顶口面向下倾斜并与其底口面形成夹角,蜗壳与内筒形成涡流通道。所述蜗壳与内筒采用不同心安装结构。所述烟气入口的顶口面向下倾斜30°±10°。所述烟气入口的顶口面与底口面的夹角在5°~15°之间。在蜗壳内靠近内筒的进气口位置安装导流板。在蜗壳表面对应于出气管道连接位置开设放灰口,该放尘口的位置处于出气管道底边与内筒底边之间。所述除尘器外部附有硅酸铝纤维毡,再外包镀锌铁皮;设备内部铺设耐磨陶瓷或耐磨浇注料形成的耐磨层,也可在耐磨层下铺设硅酸钙板。蜗壳壳体采用钢板或采用膜式管换热面结构。所述除尘器上设置有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外部管路通过法兰连接在烟气入口,带尘烟气由外部管路进入该设备,烟气经过倾斜向下的进气通道和蜗壳最终进入内筒,烟气在烟气入口的直段处加速,由于蜗壳的弧形外壳与内筒形成一个蜗壳式的通道,烟气在通过此段的过程中,在离心力作用下灰尘颗粒与外壁碰撞,颗粒大的灰尘顺着蜗壳内壁跌落至灰斗,颗粒小的灰尘被烟气带动进入内筒内部,烟气在内筒形成旋流,颗粒小的灰尘由内筒下端的落尘口落入灰斗,实现除尘目的。除尘后的烟气由内筒两端进入烟气管道,最终从烟气出口排出,进入下一级设备进行热能回收。除掉的灰尘经由灰斗从排灰口进入传送装置回收利用。另外,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检测装置的监控,可随时对设备运行状态及烟气流量进行调控,以达到最优工作状态。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除尘效率高、压力损失小、热量损失少。
2、设备高度低、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安装便利。
3、运行及维护成本低。
4、可随时监控运行状态并调控烟气流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筒正面剖视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筒侧面剖视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筒的落尘口结构图。
附图标号:1-蜗壳、2内筒、3-烟气入口、4-烟气出口、5-灰斗、6-支座、7-进气口、8-落尘口、9-出气管道、10-排灰口、11-导流板、12-放灰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和剖视图中,包括蜗壳1、内筒2、烟气入口3、烟气出口4、灰斗5、支座6,内筒水平置于蜗壳内,两端口与蜗壳焊接,侧表面开设进气口7,底面开设落尘口8;在蜗壳两侧对应内筒两端位置接通出气管道9,两根出气管道在蜗壳顶端并口构成烟气出口;在蜗壳底端相通连接灰斗,在两者连接处周围安装支座,灰斗底口设有排灰口10;蜗壳上部设有烟气入口,烟气入口的顶口面向下倾斜并与其底口面形成夹角,蜗壳与内筒形成涡流通道。所述蜗壳与内筒采用不同心安装结构,两者形成涡流通道,烟气通过此区域后形成旋流,其中大部分灰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出来,落入灰斗,经由灰斗的排灰口进入传送装置回收利用。所述烟气入口的法兰安装面向下倾斜30°±10°,设定法兰面与水平面夹角30°,便于管路连接。所述烟气入口的顶口面与底口面的夹角为15°,使烟气在此区域内进行加速。在蜗壳内靠近内筒的进气口位置安装导流板11,内筒及导流板均采用耐热钢材料。在蜗壳表面对应于出气管道连接位置开设放灰口12,该放尘口的位置处于出气管道底边与内筒底边之间,避免长期使用过程中造成积灰、堵塞等问题。所述除尘器外部附有硅酸铝纤维毡,再外包镀锌铁皮;设备内部铺设耐磨陶瓷或耐磨浇注料形成的耐磨层,也可在耐磨层下铺设硅酸钙板。蜗壳壳体采用钢板或采用膜式管换热面结构。所述除尘器上设置有监测装置,检测装置可选用压力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监控,随时对设备运行状态及烟气流量进行调控,以达到最优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易世达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易世达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678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双频RFID和卫星混合定位的移动手持定位系统
- 下一篇:电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