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下作业工具安全对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68432.4 | 申请日: | 2012-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8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范玉斌;张培东;韩雨杰;霍延春;魏春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9/16 | 分类号: | E21B19/16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周京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下 作业 工具 安全 对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工业的井口作业工具,尤其是井下作业工具安全对接装置,在作业井口上使用,使下井作业工具与下井管柱安全对接。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井下作业工程中,在钻台常需要更换下井用的一些短小而且重量较大的工具,如铣锥、辊子整形器、三牙轮钻头、强磁打捞器、磨鞋、铅印,下井时通常是把作业管柱提离钻台1m左右,一般是两个作业工人用手提起并转动下井工具与管柱螺纹进行对接,然后再进行紧扣。在下井工具与管柱螺纹对接的过程中,由于这些下井工具较重,特别是强磁打捞器、辊子整形器,很难一次对接成功,若两个作业工人配合不当,还会导致下井工具跌落,或者造成人员伤害。作业现场需要一种能够实现下井工具与管柱的安全对接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制造井下作业工具安全对接装置,避免下井工具对接过程中出现人员伤害事故和对下井工具的损坏,用该装置代替人力托起下井工具,实现下井工具与管柱的安全对接的功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作业工人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井下作业工具安全对接装置包括工作筒和支架,工作筒上设有卡紧手柄、旋转手柄和固定滑环,固定滑环焊接在工作筒的外圆;支架包括支撑滑环和高压弹簧,高压弹簧穿套在支撑滑环下方的立杆上,将工作筒放置在支架中,使固定滑环搁置在支撑滑环上。将下井工具放入工作筒中,用本装置代替人力托起下井工具,实现下井工具与管柱的安全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下井工具与下井管柱在井口的对接提供了专用工具,代替人力托起下井工具,能够防止下井工具在对接过程跌落,出现人员伤害事故,实现了下井工具与管柱的安全对接。本实用新型制造简单、工作可靠,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保护了下井工具免受损伤,同时提高了井口对接的工作效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参见附图,井下作业工具安全对接装置包括工作筒7和支架8,工作筒7上设有卡紧手柄3、旋转手柄2和固定滑环4,固定滑环4焊接在工作筒7的外圆;支架8包括支撑滑环5和高压弹簧6,高压弹簧6穿套在支撑滑环5下方的立杆上,将工作筒7放置在支架8中,使固定滑环4搁置在支撑滑环5上。卡紧手柄3包括固定牙块1和连接柄,固定牙块1是弧形卡瓦,在弧形卡瓦的内弧面上设有卡瓦牙;连接柄上设有丝扣与工作筒7上安装孔中的丝扣连接;将固定牙块1与连接柄的一端焊接,置于工作筒7内,连接柄的另一端置于工作筒7的外面,设有扳手方或者安装转动柄。卡紧手柄3设置在工作筒7的上部,至少设有三个。旋转手柄2焊接在工作筒7的外圆上,与卡紧手柄3交错设置。支架8还设有底座9和弹簧套筒,立杆和弹簧套筒均焊接在底座9上,将高压弹簧6穿套在立杆外,底部置于弹簧套筒中,立杆的顶部设有销孔,内装锁销。支撑滑环5的外圆设有装配环,将该装配环穿套在立杆顶部的销孔下方,用锁销限位。立杆、弹簧套筒及其配套的高压弹簧6至少设有三套。
本实用新型的工具筒7用来盛放短小重的下井工具,固定牙块1通过卡紧手柄3固定放在工具筒7内的下井工具,防止下井工具自身转动。旋转手柄2用来转动工具筒7实现对扣功能,固定滑环4可以使工作筒7在支撑滑环5上滑动。
使用本井下作业工具安全对接装置时,把本装置放在钻台管柱下方,把要下井的工具放在本装置的工具筒7内,根据下井工具的外径大小,通过卡紧手柄3来固定工具筒7内的下井工具。固定好后,下放管柱和下井工具对扣,对扣后由于支架8上高压弹簧6的作用,下井工具和管柱之间始终有预紧力。对好扣后,用旋转手柄2上扣,上到一定程度,松开卡紧手柄3使下井工具脱开工具筒7,上提管柱,完成对扣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684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凝固型褐色酸乳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
- 下一篇:杀虫蛋白质、其编码基因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