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节流阀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0834.8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1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圣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摩特动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9/08 | 分类号: | F02D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韩龙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节流 阀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流阀体,尤其涉及一种可增加进气量的改进的节流阀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引擎的动力来自于燃料的燃烧,而燃烧需要大量的空气,所以引擎不仅需要能适切的供给燃油,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将空气引入引擎内部,以使混合后的油气经燃烧爆炸后产生动力。
图1为现有技术的节流阀体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图1中节流阀体的动作示意图,如图所示:该习用的节流阀体10主要由进气管11、出气管12、气阀111以及控制部13所组成。该气阀111配置于该进气管11与该出气管12之间。当用户未催油门时,即引擎空转未提供动力时,控制部13就会使该气阀111阻挡于该进气管11与该出气管12之间,使少量的空气甚至没有空气进入引擎内部。而当用户将油门催到底时,即引擎将提供最大动力时,控制部13与油门连动而使该气阀111旋转90度,使该进气管11与该出气管12连通,使大量的空气可以经过该进气管11与该出气管12而进入引擎内部,以使引擎产生最大的输出动力。
但是,由于该气阀111具有一相当的厚度,当其旋转90度时,该厚度会依据引擎的排气量而阻挡20%到30%的进气量(引擎CC数愈大则该进气管11与该出气管12管径愈大,阀体111的厚度影响相对较小),使得引擎无法产生最大的输出动力,因此难以堪称实用。
有鉴于上述缺憾,创作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凭其从事该项产业多年的累积经验,进而研发出一种改进的节流阀体结构,利用简单的设计,可使本实用新型可达到增加进气量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改进的节流阀体结构,可达到增加进气量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的节流阀体结构,包含:进气通道;出气通道;气阀,配置于该进气通道与该出气通道之间,且其上配置有贯穿口;以及控制部,与外部油门连动;其中,当该控制部于第一状态时,该气阀阻挡于该进气通道与该出气通道之间;当该控制部于第二状态时,该气阀则受控于该控制部而旋转,以使该进气通道与该出气通道可通过该气阀上的该贯穿口而完全连通。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及功效能更明显易懂,现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节流阀体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节流阀体的动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节流阀体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节流阀体结构的动作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节流阀体
11:进气管
111:气阀
12:出气管
13:控制部
20:节流阀体结构
21:进气通道
22:出气通道
23:控制部
24:气阀
241:贯穿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以及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节流阀体结构的侧面剖视图以及动作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节流阀体20结构主要由进气通道21、出气通道22、控制部23以及气阀24所组成。该气阀24配置于该进气通道21与该出气通道22之间,且该气阀24上配置有贯穿口241。该控制部23则与外部油门(图未示)连动。
将该外部油门(图未示)当作机车油门为例,当使用者未催油门时,该控制部23即处于第一状态,此时,该气阀24阻挡于该进气通道21与该出气通道22之间,使少量的空气甚至没有空气进入引擎内部,使引擎无动力输出。而当使用者慢慢催油门时,与油门连动的控制部23即会控制该气阀24进行旋转,使得空气可以通过该贯穿口241而由该进气通道21进入该出气通道22,进而进入引擎内部。
最后当使用者将油门催到底时,该控制部23即处于第二状态,此时,该进气通道21与该出气通道22可通过该气阀上的该贯穿口241而完全连通。由于该进气通道21与该出气通道22并没有任何阻挡物,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该节流阀体20可增加进入引擎内部的空气量,以使引擎输出最大的动力,相当实用。
此外,该贯穿口241的管径与该进气通道21的管径相同,以确保该贯穿口241的边缘也不会阻挡到空气由该进气通道21进入该出气通道22的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摩特动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摩特动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08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