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汛抢险冲锋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2090.3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66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林毅良;刘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京穗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7/08 | 分类号: | B63B7/08;B63H11/08;B63H11/01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4041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汛 抢险 冲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艇技术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捆绑式气舷卧机喷泵防汛抢险冲锋舟,属于船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防汛抢险冲锋舟在洪涝灾害中的机动性、在运送群众和物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被群众誉为“生命之舟”。而针对日益频繁的极端灾害天气,在目前市场产品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挖掘防汛抢险冲锋舟在第一时间的应急反应能力,是市场对产品新的要求。应急冲锋舟主要包括船体、船舷、操作系统和推进系统,推进系统又主要包括发动机、传动轴和螺旋桨等。
现有的冲锋舟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船艇为全玻璃钢结构,一方面自身重量大,影响有效载荷,同时船艇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防撞能力弱,与其他物体碰撞易导致损坏。2、推进系统部分多为外置螺旋桨式,在抢险应急作业中易被水中漂浮物、水草等缠绕性物体妨碍前进速度及机器性能,甚至导致机体损坏,船艇搁浅。同时外置式螺旋桨在行进中如遇硬物相撞,易导致螺旋桨叶片损坏或曲轴断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和应急性提高的组合式防汛抢险冲锋舟。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解决了外置螺旋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安全性差、易伤人、易被缠绕物缠绕、易发生碰撞损坏,并通过清污结构的改进使清污变得更加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防汛抢险冲锋舟,包括船体、船舷和推进系统,所述船体和船舷为分体结构,船舷安装在船体上;所述船舷为充气胶舷,充气胶舷设置有若干个独立气室,每个气室设有充气口和自动排气安全阀;船舷上设有拉手和系绳环。
所述船体上设有绳钩/系绳,船舷上设有对应的系绳/绳钩,系绳系在绳钩上;其中,船舷的尾部设置有绳扣,船体尾部设有对应的扣环,船舷上的绳扣锁在船体的扣环上。
所述推进系统包括导流隧道、传动轴、螺旋桨、发动机和喷泵壳体,导流隧道沿船身设于船体底部尾端,喷泵壳体设于导流隧道中,螺旋桨位于喷泵壳体中并通过传动轴与发动机连接;在喷泵壳体前方的导流隧道上设有进水格栅,喷泵壳体前方的导流隧道从前往后逐渐变深,进水格栅将导流隧道进水口盖住以阻止大的异物进入导流隧道,在导流隧道进水口处通过转轴设有除污耙齿,除污耙齿的齿条间隔位于进水格栅每一个格栅位中,除污耙齿与控制机构连接,在控制机构的操作下除污耙齿可绕转轴开合。
所述喷泵壳体底部与船体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喷泵壳体前方的导流隧道顶部设有清污口,所述清污口由可启闭的盖子遮盖。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船体和船舷为分体结构,且船舷为充气胶舷,一方面将船艇重心上移,增加船艇载人的稳定性;第二充气胶舷大大增加船艇浮力,气舷本身具有9.6kn浮力;另一方面船艇的防撞能力也得到增强,因为充气胶舷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
2、本充气胶舷有若干个独立气室,即使任何一个气室损坏其他气室也能正常发挥浮力作用。每个气室设有独立的充气口和安全阀,当充气气压超过额定值时,安全阀能自动打开卸掉多余空气,保障充气胶舷不被损坏。
3、充气胶舷通过绳子系挂在船体的绳钩上,安装和拆卸都十分简单和快速,拆下后将气放掉,体积减小,也方便运输。
4、因推进系统的螺旋桨安装在喷泵推进器内部,在喷泵壳体的保护下螺旋桨不易受到缠绕、碰撞等破坏;同时船艇运行时也不会对落水人员或物资造成伤害。
5、喷泵壳体底部与船体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只要船体底部不碰到水底硬物,喷泵推进系统就不会碰到,所以本艇在水深只有30cm的情况下都能正常航行。
6、除污耙齿打开后开口朝后,以疏导避开的方式可以阻挡大的异物进入导流隧道,并在缠绕物缠绕在除污耙齿上后可以方便地通过反复抬起除污耙齿而将缠绕物摆脱。
7、船艇整体性能的改善。航速及旋转半径得到极大提高,在应急抢险、抢滩攻占方面具有绝对的时效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2-图1局部放大图。
图3-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除污耙齿和进水格栅相互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京穗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京穗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20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田间轨道输送装置
- 下一篇:车辆制动助力器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