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7089.X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7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钱新;余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新;余劲松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F23D14/8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4 | 代理人: | 唐强熙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灶具 燃烧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器结构,具体是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灶具燃烧器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炉头1’,火盖座2’,外火盖3’,中心火盖4’以及分流盖5’。其中火盖座与分流盖由螺钉紧固成一整体,外火盖放置于火盖座上方,中心火盖放置于分流盖上方。如上述结构,在分流盖上放置有中心火盖,无法防止煮饭溢流的汤水跌落到分流盖,堵塞分流盖上的点火孔及传火孔,造成工作不正常的现象;并且该结构配上点火针与热电偶时,点火针与热电偶裸露在外面,无法防止煮饭溢流的汤水跌落其上面,形成污垢,使灶具发生无法点火,开阀、闭阀等不正常现象,产品的报废率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且工艺简单、热负荷大、燃烧效率高的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结构,包括炉头、中心火盖、外环火盖、火盖座以及端盖,其特征在于火盖座放置于端盖上方,并从火盖座的上端旋入螺钉使两者紧固连接;外环火盖放置于火盖座的外侧上方,并从端盖的下端通过螺钉,使外环火盖与火盖座以及端盖紧固连接;所述中心火盖放置于火盖座的内侧上方。
所述外环火盖上设置有外环火盖传火槽,火盖座上设置有火盖座传火槽,并且两者紧固连接后于连接内部形成有外环内圈火燃气通道;其中火盖座上还均布有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开口朝上的内环火孔。
所述火盖座与端盖紧固连接后于连接内部形成有外环外圈火燃气通道以及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其中二次空气补充通道数量与外环内圈火孔设置的段数一致,并且两者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端盖的外侧处有开口朝上的外环外圈火孔,并且于其中一二次空气补充通道上设置有一点火槽。
所述中心火盖与火盖座为单独的两个部件,可根据需求通过螺钉、超声波焊接、或卡扣连成一体。
所述中心火盖、外环火盖、火盖座以及端盖同一中心轴线固定连接,并装配在炉头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上的改变,使外环火盖、火盖座以及端盖装配成一体,而中心火盖也可根据需求与火盖座配合固定,并且于各自的连接内部形成有燃气通道,在保持功能不变的同时简化了整体结构,使燃烧器的制造成本更低,并且燃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效果更好。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且工艺简单、热负荷大、燃烧效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火盖座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总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燃烧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5,本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结构,包括炉头1、中心火盖2、外环火盖3、火盖座4以及端盖5,其中火盖座4放置于端盖5上方,并从火盖座4的上端旋入螺钉10使两者紧固连接;外环火盖3放置于火盖座4的外侧上方,并从端盖5的下端通过螺钉10,使外环火盖3与火盖座4以及端盖5紧固连接;所述中心火盖2放置于火盖座3的内侧上方。中心火盖2、外环火盖3、火盖座4以及端盖5同一中心轴线连接,并装配在炉头1上。
外环火盖3上设置有外环火盖传火槽3.1,火盖座4上设置有火盖座传火槽4.1,并且两者紧固连接后于连接内部形成有内圈火燃气通道8;其中火盖座4上还均布有四段的开口朝上的内环火孔4.2;火盖座4与端盖5紧固连接后于连接内部形成有外环外圈火燃气通道7以及二次空气补充通道9;其中二次空气补充通道数量与外环内圈火孔4.2设置的段数一致同为四条,并且两者的位置相对应;端盖5的外侧处有开口朝上的外环外圈火孔5.1,并且于其中一二次空气补充通道9上设置有一点火槽6。
中心火盖2与火盖座4为单独的两个部件,可根据需求通过螺钉、超声波焊接、或卡扣等方式形成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新;余劲松,未经钱新;余劲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70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浓相气粉混合输送器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和发光二极管球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