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2476.2 | 申请日: | 201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06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武;梁旭;许旻;刘鹏;任小双;徐利超;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B62D57/0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李新华;贾玉忠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变形 复合 推进 机构 水陆 两栖 机器人 | ||
1.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包括密封盖板(1)、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控制电路(3)、电池(4)、通讯天线(5)、密封壳体(6)、可变形足-蹼模块(7)、前/后盖板(8),其中密封盖板(1)和密封壳体(6)之间的接合面由密封条和密封胶密封后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前/后盖板(8)分别粘接于密封壳体(6)的前、后两个侧面,控制电路(3)和电池(4)由螺钉固定在密封壳体(6)内,通讯天线(5)固定在密封盖板(1)上,其信号传输线缆与控制电路(3)相连;在密封壳体(6)的两侧对称设有多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的输出轴端连接可变形足-蹼模块(7);可变形足-蹼模块(7)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接于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的输出轴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可变形足-蹼模块(7)包括首节基板(16),首节盖板(9),多个中节(10),末节(11),弹性薄板(15),无伸缩性软绳(14),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2)和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3);首节基板(16),5个中节(10),末节(11)依次通过螺钉固定在弹性薄板(15)上,无伸缩性软绳(14)通过首节基板(16),5个中节(10),末节(11)上的通孔后折回并由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3)夹紧,并用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2)压住防止脱落;首节盖板(9)和首节基板(16)通过螺钉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包括主驱动电机(17),驱动模块框架盖板(18),驱动模块框架(19),零位检测盘(20),槽形光电开关(21),主驱动电机支架(22),轴承座(23),收线电机(24),螺母套筒(25),第二收线齿轮(26),第一收线齿轮(27),第一驱动齿轮(28),第二驱动齿轮(29),O型密封圈(30),密封腔螺钉(31),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2),密封腔轴承端盖(33),传动空心轴(34),轴用挡圈(35),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6),第一连接杆(37),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 (38),连接销(39),第一连接杆轴承(40),第二连接杆(41),第二连接杆轴承(42),丝杆第一轴承(43),直线轴承(44),螺母(45),光轴(46),套筒端盖(47),丝杆(48),丝杆第二轴承(49),丝杆轴承端盖(50);主驱动电机通过螺钉固定于主驱动电机支架(22)上;传动空心轴(34)由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2)和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38)支承,安装于驱动模块框架(19)和主驱动电机支架(22),驱动模块框架(19)和主驱动电机支架(22)通过螺钉固接成为一体;主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紧定螺钉连接第一驱动齿轮(28),与第一驱动齿轮(28)相啮合传动的第二驱动齿轮(29)通过平键和轴用挡圈(35)固定在传动空心轴(34)上;传动空心轴(34)的中轴线上开有直径1.5mm的通孔,无伸缩性软绳(14)能在通孔内滑动;收线电机(24)通过第一收线齿轮(27)和第二收线齿轮(26)啮合传动后,驱动丝杆(48)转动,丝杆(48)与螺母(45)构成螺旋传动使固接在螺母(45)上的螺母套筒(25)能够在传动空心轴(34)的轴线方向上产生直线位移,从而经过第一连接杆轴承(40)、第二连接杆轴承(42)、第二连接杆(41)、第一连接杆(37)和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6)的一系列传动使无伸缩性软绳(14)产生同步的直线位移;直线轴承(44)和光轴(46)用来导向螺母套筒(25)的直线运动,防止其旋转;传动空心轴(34)上通过紧定螺钉固接零位检测盘(20),和固定在驱动模块框架(19)上的槽形光电开关(21)配合用来检测转动的零位;驱动模块框架(19)的伸出端和传动空心轴(34)形成一个空腔,通过密封腔螺钉(31)处的小孔填注粘稠密封剂用来密封防水;驱动模块框架(19)通过O型密封圈(30)与两栖机器人密封壳体(6)进行密封防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247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拉索过弯减磨装置
- 下一篇:一种钻孔内水射流割缝诱喷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