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7269.6 | 申请日: | 2012-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0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白璐;宋乾武;张玥;李志;王红雨;许春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璐;宋乾武;张玥;李志;王红雨;许春莲 |
主分类号: | E03F5/00 | 分类号: | E03F5/00;E03F5/10;E03F5/14;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王道川;刘洪勋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初期 雨水 拦截 分流 处理 系统 | ||
1.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流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引水渠(2)、沉淀塘(5)、调蓄塘(9)、调蓄塘出水渠(14)、植物塘配水渠(18)、植物塘(20)、植物塘出水渠(22)和潜流人工湿地,所述引水渠(2)与原排洪河道(1)之间设置滚水堰(3),所述引水渠(2)的出水口与所述沉淀塘(5)的入水口之间设置格栅(4),所述沉淀塘(5)与所述调蓄塘(9)之间设置碎石分隔坝(7),所述碎石分隔坝(7)的坝顶标高高于所述沉淀塘(5)的最高水位,所述调蓄塘(9)与所述调蓄塘出水渠(14)之间设置碎石过滤坝(11),所述碎石过滤坝(11)内设置有用于导通所述调蓄塘(9)和所述调蓄塘出水渠(14)的连通管(12),所述调蓄塘出水渠(14)的出水通过调蓄塘出水管(17)排入所述植物塘配水渠(18),所述植物塘配水渠(18)与所述植物塘(20)之间通过植物塘配水管(19)流体导通,所述植物塘(20)与所述植物塘出水渠(22)之间通过穿孔花墙(21)流体导通,所述植物塘出水渠(22)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之间通过植物塘出水管(23)流体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水堰(3)堰顶的标高、所述沉淀塘(5)的最高水位、所述调蓄塘(9)的最高水位和所述调蓄塘出水渠(14)的最高水位处于同一水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分隔坝(7)内设置有用于导通所述沉淀塘(5)和所述调蓄塘(9)的导流管(8),所述导流管(8)的最小管径为10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过滤坝(11)内设置有阀门井,在通过所述阀门井的所述连通管(12)上设置有阀门(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自所述调蓄塘出水渠(14)至所述植物塘配水渠(18):在所述调蓄塘出水管(17)上依次设置有流量控制阀(15)和流量计(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人工湿地包括第一级人工湿地配水渠(24)、第一级人工湿地(25)、第二级人工湿地(27)和第三级人工湿地(28),所述第一级人工湿地(25)与所述第二级人工湿地(27)之间设置第二级人工湿地配水渠(26),所述第一级人工湿地(25)内填充粒径为10~20厘米的砾石,所述第二级人工湿地(27)内填充粒径为5~10厘米的砾石,所述第三级人工湿地(28)内填充粒径为5~10厘米的砾石;所述植物塘出水管(23)通过所述第一级人工湿地配水渠(24)与所述第一级人工湿地(25)流体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级人工湿地(28)的出水口处设置人工湿地出水渠(29),所述人工湿地出水渠(29)通过人工湿地出水管(30)排入下游水体(33),所述人工湿地出水管(30)的出水口上安装有鸭嘴阀(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塘出水管(23)通过超越管(31)与所述人工湿地出水管(30)流体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塘(20)的深度为0.5~1.5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4)的删隙为30~50毫米,所述碎石分隔坝(7)中碎石的粒径为10~30厘米,所述碎石过滤坝(11)中碎石的粒径为5~10厘米;所述连通管(12)的最小管径为200毫米;所述调蓄塘(9)的最低控制液位高于所述植物塘(20)的最高控制液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璐;宋乾武;张玥;李志;王红雨;许春莲,未经白璐;宋乾武;张玥;李志;王红雨;许春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726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型自行车后花鼓棘轮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智能限速防摔轮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