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硫磺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7828.3 | 申请日: | 2012-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9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金洲;师彦俊;陈上访;周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7/04 | 分类号: | C01B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凤桐;周建秋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磺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炼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处理等石油化工领域的硫磺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大幅缩短开工时间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硫磺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国外引进相关技术资料显示,炼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处理等石油化工领域的硫磺回收装置的尾气净化单元使用的催化剂预硫化原料采用不完全配风燃烧的克劳斯尾气(实际上为高含硫化氢浓度的克劳斯单元尾气)进行加氢催化剂的预硫化,预硫化时间较长,一般需要48小时。在此期间,克劳斯尾气无法进行脱硫净化,而是直接通过尾气焚烧炉热焚烧后高空排放,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高,可达20000mg/m2。因此克劳斯单元引酸性气开工后,投用尾气净化单元需要滞后48小时,在此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浓度高、时间长,对周边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因此,开发可以缩短开工时间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硫磺回收装置是当务之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大幅缩短开工时间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硫磺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硫磺回收装置,该装置包括:沿物流走向依次设置的酸性气体供应单元、克劳斯单元以及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其中,所述克劳斯单元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与酸性气体供应单元和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连通,所述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包括加氢反应器,其中,该装置还包括旁管,旁管的两端分别与酸性气体供应单元和所述加氢反应器连通。
优选地,在酸性气体供应单元和所述加氢反应器之间的旁管上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在酸性气体供应单元与克劳斯单元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还包括:沿物流走向,设置在所述加氢反应器前的供氢供热炉,以及设置在所述加氢反应器之后的吸收塔。
优选地,所述供氢供热炉为加氢炉。
优选地,所述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还包括:沿物流走向,设置在所述加氢反应器和吸收塔之间的急冷塔。
优选地,所述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还包括:沿物流走向,设置在所述吸收塔之后的吸收剂再生塔。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沿物流走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之后的尾气焚烧炉以及烟囱。
优选地,所述克劳斯单元包括:沿物流走向依次设置的制硫燃烧炉以及克劳斯反应器。
优选地,所述酸性气体供应单元为干气脱硫装置、液化气脱硫装置、天然气净化脱硫装置或煤制氢甲醇脱硫装置。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硫磺回收装置,可以在整个硫磺回收装置开工点炉升温的同时引入原料酸性气进入加氢反应器进行加氢催化剂的预硫化,从而实现克劳斯单元和尾气净化单元(一般包括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和尾气焚烧炉和烟囱)同步开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硫磺回收装置开工时,可以利用原料酸性气对加氢反应器中的加氢催化剂进行预硫化操作,即加氢催化剂预硫化与制硫燃烧炉、尾气焚烧炉(即为用于从克劳斯单元排出的克劳斯尾气和从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排出的加氢尾气焚烧的焚烧炉)升温过程同步进行,待克劳斯单元满足引酸性气开工条件后,尾气净化单元(包括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和尾气焚烧炉以及烟囱)也同步满足引克劳斯尾气开工条件,从而可大幅度缩短硫磺回收装置开工的周期(达48小时),且相对于150吨的酸性气体处理量,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50吨多。本实用新型较好的解决了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处理领域硫磺回收装置开工时间长、尾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高污染大气环境的问题,开创了硫磺回收装置克劳斯单元和尾气净化单元同步开工的新模式,具有较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A 酸性气体供应单元 B 克劳斯单元
C 克劳斯尾气加氢吸收单元 1 制硫燃烧炉
2 克劳斯反应器 3 供氢供热炉
4 加氢反应器 5 急冷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78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硫酸生产的配比装置
- 下一篇:氢气发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