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防转移功能高频易碎RFID电子标签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8179.9 | 申请日: | 2012-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1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英诺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转移 功能 高频 易碎 rfid 电子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RFID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具有防转移功能高频易碎RFID电子标签,其适用于各种需要防伪、防拆的RFID应用场合,尤其成为车辆管理、酒类、药品、化妆品等高档产品溯源及防伪的理想选择。
背景技术
普通高频易碎标签是以易碎印刷材料或PET为面料,背面丝印或凹印导电银浆或导电油墨的方式,实现当易碎标签被贴上基材后再揭起时,材料无规则断裂。但因为高频天线图案基本上是以线圈为主,此类制备方法,线距线宽基本都到0.25mm以上,标签的直径基本都在25mm以上,芯片位的PIN中间距也大于0.18mm,即芯片制成的良率低、全部银浆线路,阻抗值变化大,标签性能的一致性差,且通常加热加温后仍可实现完整揭开,达不到易碎的功能。
随着国家对财产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越来越重视,基于13.56MH的高频易碎RFID电子标签在溯源与防伪上面越来越重要,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普通易碎标签。高频易碎防伪RFID电子标签通常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导电油墨或金属颗粒通过丝网印刷在易碎纸质材料及PET基材上面,而形成印刷RFID天线,但由于印刷天线精度低、导电物质电阻阻抗不一致等原因,将无法制成高质量的RFID电子标签,并且制成的RFID电子标签还具有适用范围窄的缺陷。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易碎防伪RFID电子标签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转移功能高频易碎RFID电子标签,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加热加温后仍可实现完整揭开,即防伪性差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具有防转移功能高频易碎RFID电子标签,其中,包括承载基材、第一胶层、树脂膜、蚀刻天线层、第一绝缘层、导电线路层、芯片、第二胶层以及图案承载层,该树脂膜位于承载基材与蚀刻天线层之间,该第一胶层位于树脂膜与承载基材之间,该蚀刻天线层为铜箔或铝箔经蚀刻工艺而成型;该导电线路层与该蚀刻天线层一起构成易碎RFID电子标签的复合高频天线,该导电线路层实现蚀刻天线层上的跳线导通,该第一绝缘层设置该导电线路层与蚀刻天线层之间;该芯片与蚀刻天线层相连,该蚀刻天线层、导电线路层、第一绝缘层以及芯片构成芯料组件,该图案承载层通过第二胶层而粘结在整个芯料组件的另一侧。
进一步,该易碎RFID电子标签还包括第二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设置在导电线路层与第二胶层之间。
进一步,该易碎RFID电子标签还包括导电胶层,该导电胶层设置在芯片与第二胶层之间。
进一步,该图案承载层的材料为易碎纸、铜版纸或PET膜,该图案承载层的外表面还丝印有起标示防伪作用的油墨层。
进一步,该蚀刻天线层上线路的蚀刻精度公差在±0.02mm,最小线距线宽为0.1-0.25mm。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当标签被贴在玻璃、瓶口和桌子等平整的表面上后再揭开时,由于第二胶层的粘性,该图案承载层无法完整揭起,即一撕动该图案承载层,该图案承载层即会带动该导电线路层,从而使得导电线路层与蚀刻天线层之间断开,即破坏线路,使得无法读取芯片中的内容,达到防拆的目的;由于该导电线路层与该蚀刻天线层之间跳线连接,使得在使用电吹风等二次加温加热的方式也是无法实现完整揭起,从而确保了整个电子标签的防伪性。同时由于采用了形成感光型复合材料以及曝光的方式而实现线路转移,接着再通过蚀刻的工艺,如此使得形成在承载基材、第一胶层和树脂膜上的蚀刻层上线路的蚀刻精度公差在±0.02mm,最小线距线宽为0.1-0.25mm,从而提高了整个蚀刻电子标签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防转移功能高频易碎RFID电子标签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防转移功能高频易碎RFID电子标签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
易碎RFID电子标签 100
承载基材 1 第一胶层 11
树脂膜 2
蚀刻天线层 3 芯片 4
第一绝缘层 5 导电线路层 6
第二胶层 7 图案承载层 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英诺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英诺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81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爆荧光灯
- 下一篇:一种用于电动客车的独立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