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刚性调节功能的棒球棒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98195.6 | 申请日: | 2012-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07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廖元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永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B59/06 | 分类号: | A63B59/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徐勋夫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刚性 调节 功能 棒球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棒球棒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带刚性调节功能的棒球棒。
背景技术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棒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以其技巧性高、刺激性强等特点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在棒球运动中,棒球棒系用来供使用者将高速来球挥击出去之工具,因此,较佳之棒球棒必须具备质量轻、刚性强、弹性佳以及吸震能力好等优点,且棒球棒表面亦必须能够承受高速球体瞬间之巨大冲击力量。
目前,传统的棒球棒主要有木质实心结构和金属材质或是复合材质之空心结构两大类,其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均包括有供击球的打击部、供人手握持的手柄部和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于前述打击部与手柄之间。为了避免打击部上的震动沿连接部传递到手柄部,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连接部的外壁面和打击部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避震胶圈,然而,针对该避震胶圈没有设置用于调节避震胶圈刚性的调节机构,使得避震胶圈的软硬程度不能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相应合理地调节,从而导致避震胶圈过软或过硬,当避震胶圈过软时,不便于使用者发力击打棒球,而当避震胶圈过硬则会对使用者手心造成较强的震动感,令使用者感觉不舒适,极易产生疲劳酸痛的感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刚性调节功能的棒球棒,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棒球棒的避震胶圈刚性不可根据不同使用者进行调整导致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带刚性调节功能的棒球棒,包括有手柄部、连接部和打击部,该手柄部、连接部和打击部均为碳纤维材质,且手柄部、连接部和打击部均为中空;该连接部连接于手柄部和打击部之间,该连接部的前端伸入打击部内,该连接部的前端外壁面与打击部的内壁面之间夹设有避震胶圈,针对该避震胶圈于连接部内设置有用于径向撑开连接部以调整连接部对避震胶圈之挤压程度的膨胀调节机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膨胀调节机构包括有固定件、活动件以及连接于固定件和活动件之间的调节螺杆,该固定件固定于连接部内,该活动件呈锥状,活动件位于连接部内,该调节螺杆穿过固定件而与活动件螺合连接,随调节螺杆的往复转动,该活动件沿连接部轴向来回移动于连接部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膨胀调节机构还包括有套筒,该套筒与连接部的内壁面贴合,该套筒的内壁面与活动件的外壁面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手柄部的后端面设置有开口,该调节螺杆的头部正对该开口,该活动件的直径由前向后逐渐减少。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手柄部尾端可拆装地套装有一用于封住该开口的后盖。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避震胶圈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避震胶圈和第二避震胶圈,该第二避震胶圈位于第一避震胶圈的后侧,该膨胀调节机构作用于连接部上挤压第一避震胶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打击部的前端设置有开口,针对该开口设置有端盖。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之露出前述打击部的外壁面上包覆有一橡胶套,该橡胶套压盖于前述打击部与连接部的外部之间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一、通过于连接部内设置有膨胀调节机构,利用该膨胀调节机构径向撑开连接部以调整连接部对避震胶圈之挤压程度,以此可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对避震胶圈的软硬程度进行相应合理地调节,在保证减轻手柄部对使用者手心之震动强度的情况下,使得使用者更容易发力击球,产品使用非常地方便,并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二、通过将固定件固定于连接部内,利用调节螺杆穿过固定件与活动件螺合连接并带动活动件沿连接部轴向来回移动于连接部内,以此实现对避震胶圈的挤压,结构简单,只需使用螺丝刀即可实现操作,调节操作非常的简便。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手柄部 101、开口
102、后盖 20、连接部
30、打击部 301、开口
302、端盖 40、避震胶圈
41、第一避震胶圈 42、第二避震胶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永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永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981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