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电热恒温阀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0434.7 | 申请日: | 2012-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9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皇岛市荣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27/08 | 分类号: | F16K27/08;F16K1/00;F16K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地址: | 066000 河北省秦***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电热 恒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电热恒温阀。
背景技术
目前,北方地区在冬季,天气比较冷,主要的采暖手段就是集中供暖。集中供暖需要供暖时间长,应该集中供暖省钱。从能源利用方面讲,集中供暖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无论是否需要,暖气始终全天供热。目前在集中供暖系统中,阀门被广泛使用。现有的阀门中,尤其是在供暖管道中,恒温阀的使用更为普遍。但是,现有的恒温阀采用的是高灵敏记忆合金组件,记忆合金组件通过伸长和收缩改变冷热水流量控制流出所设定温度水,以达到控制水温的目的。但是,高灵敏记忆合金组件制成的恒温阀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无法控制开断。无法控制开断,在供暖用户室内温度高于规定的温度时,还会持续的供暖,造成了供热的浪费,同时也减少了对温度低的用户的供暖供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开断并且保证供暖效果的新型电热恒温阀。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电热恒温阀,包括阀体,阀体的一侧端部为接管,另一侧设置有与接管相通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中部设置有阀帽,阀帽中设置有截止装置。
进一步地说:
所述截止装置包括活动连接并且贯穿阀帽的活动杆,活动杆的下端安装有挡水板;所述活动杆与阀帽密封接触。
更进一步地说:
所述活动杆上套接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活动杆、阀帽下部内侧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阀帽中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活动杆与阀帽内壁间有弹簧。活动杆的下部安装有挡水板,挡水板与阀体内部配合,能够实现恒温阀的开断以及控制流量的目的。这样的设计, 能够轻松实现恒温阀的开断控制,在供暖温度高于规定温度时可以实现关闭,同时,这样也节约了热量资源,可以供给温度达不到的用户,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便于集中供暖的管理。
同时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阀帽;3-弹簧;4-活动杆;5-垫片;6-接管;7-六角帽;8-挡水板;9-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电热恒温阀,包括阀体1,阀体1的一侧端部为接管6,另一侧设置有与接管6相通的开口9,接管6和开口9分别连通集中供暖管道,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阀体1的中部设置有阀帽2,阀帽2中设置有截止装置。通常情况下,在阀帽2与截止装置之间架设垫片5,以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而在接管的内侧设置六角帽7,是为了更好的与供暖管道连接。这些都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常用的技术手段。采用以上手段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或者改造,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止装置包括活动连接并且贯穿阀帽2的活动杆4,活动杆4的下端安装有挡水板。为了更好的工作,活动杆4与阀帽2密封接触。活动杆4与阀帽2密封接触,可采用的技术手段多种多样。这样的技术手段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轻松实现。
另外,所述活动杆4上套接有弹簧3,弹簧3的两端分别与活动杆4、阀帽2下部内侧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阀帽中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活动杆与阀帽内壁间有弹簧。活动杆的下部安装有挡水板,挡水板与阀体内部配合,能够实现恒温阀的开断以及控制流量的目的。这样的设计,能够轻松实现恒温阀的开断控制,在供暖温度高于规定温度时可以实现关闭,同时,这样也节约了热量资源,可以供给温度达不到的用户,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便于集中供暖的管理。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 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皇岛市荣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秦皇岛市荣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04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