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物接触氧化过滤组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6109.1 | 申请日: | 2012-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9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弘宇;丁占华;文彬;于义翔;樊高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汪俊锋;张凯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接触 氧化 过滤 组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接触氧化过滤组合装置,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接触氧化法亦称淹没式生物滤池,是由生物滤池和接触曝气氧化池演变而来,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可以说是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具两者优点。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实质之一是在池内充填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在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另一项技术实质是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曝气方法,像微生物提供其所需的氧,并起到搅拌与混合作用,这这种技术相当于在曝气池内充填供微生物栖息的填料。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淹没式生物滤池存在着占地面积大,工作效率低,管理费用高等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物接触氧化过滤组合装置,以简化水处理流程、节约占地以及管理费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接触氧化过滤组合装置,由相邻的接触氧化池和过滤池连接组成,所述过滤池装有滤料,滤料一侧有过滤池导流墙;所述的接触氧化池装有填料,在填料的底部有曝气管,填料的一侧有接触氧化池导流墙,进入的污水通过接触氧化池导流墙进入接触氧化池的底部,然后自下而上地经过填料,在接触氧化池顶部的出水堰流进入过滤池,通过过滤池导流墙进入过滤池底部,然后自下而上地经过滤料,在过滤池的顶部出水;
所述的接触氧化池和过滤池底部都有放空管,所述的过滤池底部还有排泥管。
上述装置中,所述的接触氧化池的填料最好为两层。
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导流墙设置,简化了水处理流程与管路系统。装置的布水与布气系统服务于接触氧化与过滤步骤。曝气管一方面能够使氧气充分与填料生物接触,提高处理效率;另一方面,气泡的产生能够促进衰老的无生物活性的生物膜脱落,使微生物有良好的更新代谢。布水系统能够使水均匀地通过滤料,提高过滤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作为主要技术,容积负荷高,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
2、将水处理的多个步骤集合于一个整体,工艺简洁,设备要求相对较低;
3、占地面积少,节省空间;
4、无污泥回流,减少工作负担;
5、便于操作、管理、运行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装置示意图,其中,1-接触氧化池,2-过滤池,3-曝气管,4-填料,5-滤料,6-接触氧化池导流墙,7-过滤池导流墙,8-放空管,9-排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将生物接触氧化池与过滤池相结合,形成一种水处理技术的一体化,实现节约占地与运行管理费用,简化管路系统等目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接触氧化过滤组合装置,由相邻的接触氧化池1和过滤池2连接组成,所述过滤池2装有滤料5,滤料一侧有过滤池导流墙7;所述的接触氧化池1装有填料4,在填料的底部有曝气管3,填料的一侧有接触氧化池导流墙6,进入的污水通过接触氧化池导流墙6进入接触氧化池1的底部,然后自下而上地经过填料4,在接触氧化池顶部的出水堰流进入过滤池2,通过过滤池导流墙7进入过滤池底部,然后自下而上地经过滤料5,在过滤池的顶部出水;
所述的接触氧化池和过滤池底部都有放空管8,所述的过滤池底部还有排泥管9。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装置时,根据待处理水的流程进行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生物接触氧化阶段。进水通过接触氧化池导流墙由池体底部自下而上经过两层生物接触氧化填料,实现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的接触氧化去除。在接触氧化过程中,微生物氧化所需氧气通过底部的布气系统提供。
第二阶段:过滤阶段。接触氧化池的顶部出水经过过滤池的导流墙从过滤池底部均匀进水,自下而上经过滤料实现过滤过程。过滤后的出水通过集水系统形成处理出水。
在接触氧化池底部与过滤池底部都设置有放空管,供对系统进行清洗时所用。另外,过滤池底部还有排泥管将过滤池产生的污泥排放到污泥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61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