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全长通径棒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16993.7 | 申请日: | 2012-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32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郝允卫;陶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2 | 分类号: | G01B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全长 通径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领域的检测量具,特别涉及一种钢管检测量具。
背景技术
按照美国石油协会(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标准要求,钢管全长通径棒是一种用来检测钢管内径尺寸的量具,如图1所示,其包括通径棒本体11和端部半圆体12,端部半圆体12通过连接螺丝13和通径杆14相连,在通径杆14的带动下通径棒在钢管的内孔中做全长运动,以检验钢管内径是否达到需要的尺寸。
目前,此类全长通径棒与钢管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只能检测钢管内径尺寸是否大于该通径棒本体直径,但是无法清除被检测钢管内部由于管端加工而产生的乳化液、铁屑等杂物。这些杂物一般需要在另一个工序中使用吹气的方法清除,但受到气源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该方法无法清除较重的杂物,而且浪费能源、操作噪音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全长通径棒,其能够在进行通径检测的同时,还能实现清除钢管内部较重杂物的功能,从而减少操作工序步骤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全长通径棒,其用于检测钢管内径,该多功能全长通径棒包括:一外径小于钢管内径的通径棒本体,该通径棒本体具有一开口端和一封闭端,一通径杆自开口端伸入通径棒本体内与通径棒本体的封闭端连接,此外所述多功能全长通径棒还包括:
一可更换的圆形橡胶片,其固定设于该通径棒本体的封闭端,该圆形橡胶片与通径棒本体同轴设置,且该圆形橡胶片的直径等于钢管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通径杆的驱动,通径棒和圆形橡胶片在被检测钢管内部进行全长运动。由于圆形橡胶片直径和被检测钢管内径一致,可以紧密贴住该钢管内壁。该通径棒在全长运动时既可以检验钢管内径是否达到需要的尺寸,又可以清除钢管内残留的乳化液、铁屑等杂物。由于圆形橡胶片具有弹性,其还能防止通径棒在通径过程中对被检测钢管内壁的擦伤和磨损。圆形橡胶片可以根据不同钢管的规格更换对应的尺寸。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全长通径棒在沿着圆形橡胶片的轴向方向在圆形橡胶片的两侧还对称设有一对支撑环。在圆形橡胶片两侧设置支撑环可以对圆形橡胶片提供支撑作用,从而保障圆形橡胶片的刚度。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全长通径棒还包括一螺钉依次贯穿所述圆形橡胶片、通径棒本体和通径杆实现圆形橡胶片、通径棒本体和通径杆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全长通径棒通过在通径棒上设置圆形橡胶片,一次性实现了通径棒检测和清除钢管内污物等多种功能,减少了操作工序流程,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通径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全长通径棒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全长通径棒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功能全长通径棒用于检测钢管P的内径。该多功能全长通径棒包括:通径棒本体21,其具有开口端27和封闭端28,通径杆26自开口端27伸入通径棒本体21内与封闭端28通过螺钉22连接,圆形橡胶片25通过螺钉22固定设于通径棒本体21的封闭端28处,圆形橡胶片25与通径棒本体21同轴设置,并且其直径等于钢管P的内径;一对支撑环23、24沿着圆形橡胶片25的轴向方向分别设置在圆形橡胶片25的两侧,用来增加圆形橡胶片22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待检测的钢管采用45#钢制作而成,其规格为168.3*14.3mm,多功能全长通径棒的外径为136.52mm,圆形橡胶片的直径为139.7mm。
要注意的是,以上所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随之有着许多的类似变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果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69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