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航空器固定翼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0580.4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07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闫书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闫书成 |
主分类号: | B64C3/00 | 分类号: | B64C3/00;B64C21/02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器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航空器固定翼。
背景技术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的梦想。经过许多先驱者不懈的努力甚至生命的代价,美国的莱特兄弟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飞行者—1号”飞上了蓝天,实现了人类渴望已久的梦想,人类的飞行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
目前的航空器机翼分为固定翼和旋转翼两类。固定翼多为上弧面、下平面全封闭式中空体结构,当飞机滑跑和飞行时,由于空气相对机翼上、下表面的流速不同,从而产生压力差和升力,机翼对空气的相对速度必须超过“最低起飞速度”,才能使升力大于重力,飞机才能起飞或上升。传统固定翼上、下表面流速差异相对固定,“最低起飞速度”较大,如何使机翼上、下两面空气的流速差异可调控,从而使升力可调控,将是提升航空器升降机动性和运载能力、降低最低起飞和降落速度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航空器固定翼,将航空器机体内气道中的空气引入固定翼内气道后,从固定翼上的喷射缝隙喷出,使固定翼上下两面空气的流速差异可调控,达到升力可控,提升航空器升降机动性和运载能力,实现低速起飞和降落。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航空器固定翼,所述固定翼为上弧面、下平面中空体,所述上弧面包括前弧面和后弧面,前弧面的前缘与下平面的前缘连接,后弧面的后缘与下平面的后缘连接,后弧面的前缘伸入前弧面与下平面之间的空腔内,并与下平面的内壁连接,前弧面的后缘和后弧面之间形成喷射缝隙,前弧面、后弧面和下平面三者围成的空腔形成气道,所述气道一端连通航空器内气道,另一端连通喷射缝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喷射缝隙内间隔设置有筋板。
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筋板间隔均布在喷射缝隙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筋板两端分别连接前弧面的后缘与后弧面。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气道内表面为圆滑面。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航空器固定翼为直翼或伞形翼。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原中空体固定翼内设气道,固定翼上弧面的前弧面与后弧面间形成喷射缝隙,气道连通航空器内气道和固定翼上的喷射缝隙,空气从航空器内气道进入固定翼内的气道,从固定翼上的喷射缝隙喷出,通过调控航空器内气道的空气流量,从而调控固定翼上下两面空气的流速差异,进而产生可调控的升力,从而提升航空器的升降机动性和运载能力,降低起飞和降落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面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航空器固定翼为上弧面、下平面中空体,所述上弧面包括前弧面1和后弧面2,前弧面1的前缘与下平面3的前缘连接,后弧面2的后缘与下平面3的后缘连接,后弧面2的前缘伸入前弧面2与下平面3之间的空腔内,并与下平面3的内壁连接,前弧面1的后缘和后弧面2之间形成喷射缝隙5,所述喷射缝隙5内间隔均布多根筋板6,筋板6两端分别连接前弧面1的后缘与后弧面2,前弧面2、后弧面3和下平面1三者围成的空腔形成气道4,所述气道4一端连通航空器内气道7,另一端连通喷射缝隙5。
当航空器滑跑或飞行时,航空器内气道中的空气进入固定翼内的气道4后,从喷射缝隙5喷出,通过调控航空器内气道的空气流量,可调节固定翼上下两面空气的流速差异,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使升力增大,从而提升航空器的升降机动性和运载能力、降低起飞和降落速度。
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直翼,也适用于伞形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闫书成,未经闫书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05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