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接入式仪表信号的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0753.2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89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洋仪表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19/00 | 分类号: | G08C19/00;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段国刚 |
地址: | 43007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入 仪表 信号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接入式仪表信号的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水、电、气、热表的营运收费以及仪表监控主要采用人工管理的模式,即:采用人工抄表、记时、然后通过计算用户水、电、气等的使用量,这样做使得管理非常复杂,一方面存在人为因素使得数据的真实性减少,如:读数大则损害了用户的利益,读数小则损害了供应商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要有专人进行抄表等工作,增加了劳动力,经济型差,不能实现高效的营运以及仪表监控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效的营运和仪表监控的可接入式仪表信号的传输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可接入式仪表信号的传输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电磁阀模块、信号输入模块以及总线接口模块,所述电源模块、电磁阀模块、信号输入模块以及总线接口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源模块还与电磁阀模块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是型号为LPC932的单片机。
优选的,所述电磁阀模块包括电磁阀M、电磁阀控制电路以及电磁阀检测电路,所述电磁阀控制电路、电磁阀检测电路分别与电磁阀M连接。
优选的,所述信号输入模块包括第二控制芯片J5,所述第二控制芯片J5的与控制模块1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以自动记录各种仪表,如水、电、气、热表的读数运行状态,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管理,能够实现高效的营运和仪表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总线接口模块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模块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信号输入模块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模块控制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模块检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可接入式仪表信号的传输装置,包括控制模块1、电源模块2、电磁阀模块3、信号输入模块4以及总线接口模块5,所述电源模块2、电磁阀模块3、信号输入模块4以及总线接口模块5分别与控制模块1连接,所述电源模块2还与电磁阀模块3连接;其中,所述的控制模块1是型号为LPC932的单片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磁阀模块3包括电磁阀M,电磁阀控制电路21以及电磁阀检测电路22,所述电磁阀控制电路21、电磁阀检测电路22分别与电磁阀M连接。
参阅图5所示,所述的电磁阀控制电路21包括第一三极管Q3、第二三极管Q4、第三三极管Q5以及第四三极管Q6,其中,所述的第一三极管Q3集电极以及第二三极管Q4集电极与电磁阀M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三三极管Q5以及第四三极管Q6与电子阀M另一端连接。
参阅图6所示,所述电磁阀检测电路22包括第一控制芯片J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模块U1、第二模块U2、第三模块U4、第一电容C5、第二电容E4、第三电阻R11、第四电阻R18、第五电阻R19以及第六电阻R25,第一控制芯片J1的2脚、3脚分别通过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与电源端Vdd连接,第一模块U1的5脚、6脚与第二模块U2的7脚、8脚连接,第一模块U1的7脚、8脚与第二模块U2的5脚、6脚连接,第一电容C5的二端连接第二模块U2的5脚和7脚之间,第二电容E4一端、第六电阻R25一端与第一模块U1的1脚、3脚连接,并于电源Vdd连接,第二电容E4另一端接地,第三模块U4输入端正极IN+与第二模块U2的3脚连接,第三模块U4输入端负极IN-与第四电阻R18一端、第五电阻R19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18另一端接地,第五电阻R19另一端与第三模块U4输出端OUT连接,第三模块U4的电源端VDD与电源Vdd连接,第二模块U2的1脚与第三电阻R1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洋仪表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大洋仪表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07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