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身抗体检测膜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9661.0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7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身抗体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检测人体内的自身抗体检测膜条。
背景技术
自身抗体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一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在特定情况下,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物质识别失效,把它们认为是外来入侵物,从而产生针对这些物质的抗体(即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这些自身抗体会攻击机体自身细胞、组织、器官,引起炎症反应,对机体造成伤害。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有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内分泌性疾病、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慢性甲状炎、青少年型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恶习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泌尿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性综合症、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等。
作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血清标志物,人体自身抗体的快速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预后和转归判断及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市面上的自身抗体检测产品都是判断相关IgG型抗体的存在与否,进而通过相应条带的显色情况对相应自身抗体疾病进行判断。而人体血液中有5种免疫球蛋白,分别是IgM、IgG、IgA、IgE、IgD,其中,在许多感染性疾病初期,机体产生的是IgM型抗体,IgG型抗体虽存留时间长,但出现时间较晚。由此可见,在患病初期,患者体内未出现IgG型抗体时,采用这种检测方法并不能及时诊断出相应自身抗体疾病,并将可能进一步导致治疗时间延误和病情恶化,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身抗体检测膜条,可对人体内自身抗体疾病最早产生的IgM型抗体进行检测,实现对自身抗体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减轻患者病痛,节约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身抗体检测膜条,包括固相膜、固相膜上的纯抗原线和质控线。
所述质控线包被有抗人IgM型抗体。
所述检测膜条上固定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不同纯抗原线。
所述检测膜条可以是硝基膜。
本实用新型的自身抗体检测膜条采用亲和层析纯化的ENA纯抗原,用喷印机固定在检测膜条上,与待检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反应,加入酶标记的抗人IgM型抗体,再加入显色剂。如测试结果为阳性,则相应纯抗原线位置将出现显色条带。如测试结果为阴性,则相应纯抗原线位置不显色。实验进行过程中,抗人IgM质控线形成紫兰色反应线,表示试验的有效进行,不显色则表示试验无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自身抗体检测膜条,可对人体自身抗体中最早产生的IgM型抗体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自身抗体疾病的早期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病情出现苗头时进行医治,有利于在减轻或提前消除疾病可能带给患者痛苦的同时,节约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检测膜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检测膜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检测膜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检测膜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 检测膜条;2、纯抗原线;3、质控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检测膜条1上固定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不同纯抗原线2。其中,检测膜条可以是硝基膜;纯抗原线可以是RNP、Sm、SSA、SSB、Scl-70、Jo-1、U1RNP等七种特异性抗原中的两种至六种,本实施例可以一次操作同时检测出RNP、Sm、SSA、SSB、Scl-70、Jo-1、U1RNP七中抗原的IgM抗体。在本实施例的检测膜条上还固定有抗人IgM线3作为质量控制线,用以检测膜条是否失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96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