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感应矿渣熔炉中的电极升降及回转搅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0703.2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02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兴发;朱卫星;黄森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兴发 |
主分类号: | F27D27/00 | 分类号: | F27D27/00;H05B6/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感应 矿渣 熔炉 中的 电极 升降 回转 搅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用以满足短流程生产矿棉的电磁感应矿渣熔炉中的电极升降及回转搅拌装置。属于电磁感应矿渣熔炉生产矿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炉炼铁的工序能耗占钢铁工业总能耗的60%,是钢铁工业的能耗大户,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高炉渣是高炉炼铁排放出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其处理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也排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因此,开展高炉渣回收利用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高炉渣一种工业固体废物。高炉炼铁过程中排出的渣,又称高炉矿渣,可分为炼钢生铁渣、铸造生铁渣、锰铁矿渣等。中国和苏联等国一些地区使用钛磁铁矿炼铁,排出钒钛高炉渣。依矿石品位不同,每炼1吨铁排出0.3~1吨渣,矿石品位越低,排渣量越大。中国目前每年排放2000多万吨。矿渣弃置不用会占用土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1589年德国即开始利用高炉渣。20世纪中期以后,高炉渣综合利用迅速发展。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典、比利时等许多国家都已做到当年排渣,当年用完,全部实现了资源化。日本1980年利用率为85%,苏联1979年利用率在70%以上,中国1981年利用率为83%。
高炉渣是冶炼生铁时从高炉中排出的废物,当炉温达到1400—1600℃时,炉料熔融,矿石中的脉石、焦炭中的灰分和助溶剂和其他不能进入生铁中的杂质形成以硅酸盐和铝酸盐为主浮在铁水上面的熔渣。高炉矿渣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是SiO2,Al2O3,CaO,MgO,MnO,FeO,S等。此外,有些矿渣还含有微量的TiO2,V2O5,Na2O,BaO,P2O5,Cr2O3等。在高炉矿渣中CaO,SiO2,Al2O3占重量的90%以上。
矿渣棉用压缩空气或高压蒸汽喷吹纤细的熔渣流,可制取矿棉,生产矿渣棉的方法有喷吹法和离心法两种。原料在熔炉中熔化后流出,即用蒸汽或压缩空气喷吹成矿渣棉的方法叫做喷吹法。原料在熔炉中熔化后落在回转的圆盘上,用离心力制成矿渣棉的方法叫做离心法。直接喷吹高炉熔渣,虽工艺简单,投资较少,但渣棉质量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是一种用以满足短流程生产矿棉的电磁感应矿渣熔炉中的电极升降及回转搅拌装置,其目的旨在使电磁感应矿渣熔炉用于短流程生产矿棉工艺,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热高炉渣升温调质困难,从而提高熔炉的热效率和短流程生产的灵活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40%,产品成本可降低1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特征是包括滚珠丝杆、电极升降固定立柱、电极升降减速电机、升降臂、回转减速电机、电极回转支撑和电极固定板;其中多根感应加热电极固定在电极固定板上,电极固定板固定在电极回转支撑的带齿轮外圈上,电极回转支撑的内圈固定在炉盖臂上;滚珠丝杆的丝杆两端,分别通过带座轴承,固定在电极升降固定立柱上,滚珠丝杆的螺母固定在升降臂上;升降臂通过前后八个滚轮,套在电极升降固定立柱上,电极升降减速电机接滚珠丝杆,滚珠丝杆通过螺母连接升降臂,升降臂、回转减速电机、电极回转支撑和电极固定板串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电极升降及回转搅拌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电磁感应矿渣熔炉用于短流程生产矿棉工艺,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热高炉渣升温调质困难,从而提高熔炉的热效率和短流程生产的灵活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40%,产品成本可降低15%。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电磁感应矿渣熔炉的结构示意总图。
附图2是电磁感应矿渣熔炉的小车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电磁感应矿渣熔炉的电磁感应熔炉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电磁感应矿渣熔炉的旋转炉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电磁感应矿渣熔炉的电极升降及回转搅拌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兴发,未经朱兴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07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