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扶壁式U型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2216.X | 申请日: | 2012-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0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吴沛沛;姚裕春;李安洪;李宁;唐第甲;丁兆锋;庞应刚;曾永红;李井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1C3/02;E01B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扶壁式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公路及市政道路路基,特别涉及一种扶壁式U型槽结构。
背景技术
在铁路、公路及市政道路的修建过程中,需要下穿既有建筑物的情况非常多,在接下穿的框架或者隧道两头的部分,如果地下水位较高且地层的透水性较好时,则不具备永久放坡的条件,设置封闭式U型槽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U型槽的悬臂较高,或者地下水位较高的时候,普通的U型槽边墙很大,并且需要设置抗拔桩来解决抗浮问题,而抗拔桩的施工以及与U型槽底板的连接质量难以保证,并且会破坏结构外包防水层的整体效果。因此解决此类问题的新型结构构造具有很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扶壁式U型槽结构,具有结构受力简单明确、施工安全、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扶壁式U型槽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和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设置于路基两侧下,左右对称设置用;钢筋混凝土底板,设置于路基面以下,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的下端固结;钢筋混凝土肋板,设置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与钢筋混凝土底板、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与钢筋混凝土底板之间且与之固结,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解决了普通U型槽在悬臂高且地下水位较高时边墙尺寸过大的问题,又避免设置抗拔桩,该结构受力简单明确,并且安全性更高,整体性强,稳定性好,而且施工安全,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三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扶壁式U型槽结构的横断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扶壁式U型槽结构的正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扶壁式U型槽结构的平面图;
图中示出构件、部分名称及对应的标记: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钢筋混凝土底板20、钢筋混凝土肋板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扶壁式U型槽结构,包括: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和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设置于路基两侧下,左右对称设置用,起收坡和防水作用;钢筋混凝土底板20,设置于路基面以下,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的下端固结,起承担竖向荷载和防水作用;钢筋混凝土肋板3,设置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与钢筋混凝土底板20之间且与之固结,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起到分担钢筋混凝土边墙1上的弯矩和剪力的作用。该结构既解决了普通U型槽在悬臂高且地下水位较高时边墙尺寸过大的问题,又避免设置抗拔桩,该结构受力简单明确,并且安全性更高,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层透水性好的路堑地段,特别是线路下穿时接框架或者隧道两头的铁路、公路及市政道路路基。
参照图3,所述钢筋混凝土肋板30相邻两肋的纵向间距为3~6m,相邻两肋之间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压实系数K≥0.8。参照图2,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20相对于左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1、右侧钢筋混凝土边墙12向外伸出的悬挑部分长度为1~3m。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扶壁式U型槽结构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22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