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舱布线用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3446.8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71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僧山;王亚东;王鹏跃;许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福尔欣线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徐颖 |
地址: | 201616 上海市松江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发动机舱 布线 150 辐照 交联 聚乙烯 电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电线,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布线用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舱是车身内环境温度最高的部位,需要使用耐热等级高的汽车电线,耐热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是其中的一种,其绝缘材料的主要组分为聚烯烃树脂。通常汽车电线都使用裸铜导体,聚烯烃树脂对铜害比较敏感,铜对聚烯烃有催化降解作用,一般情况下通过添加有机抗铜剂来抑制铜害。耐热150℃温度等级,即需要通过150℃×3000h的长期老化试验,在这种温度下,有机抗铜剂会大量分解而丧失抑制铜害的能力,因此,耐热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如何抑制铜害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日本在耐热等级高于150℃的电线中使用镀锡导体,来避免铜对绝缘材料的催化降解,但是会影响后续的焊接加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抗铜害性能不佳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的抗铜害效果的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其包括一导体、一绝缘内层和一绝缘层,该绝缘内层包覆于该导体上,该绝缘层包覆于该绝缘内层上,该导体为绞合导体,该绝缘内层为硅橡胶层,该绝缘层为150℃辐 照交联聚乙烯层。
本实用新型中,该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是指耐热温度等级达150℃的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
其中,该绞合导体较佳地为裸铜绞合导体。
其中,该绝缘内层的厚度较佳地为0.10~0.15mm。
其中,该绝缘层的厚度较佳地为0.20mm±0.05mm。
其中,该绝缘层是通过电子束辐照交联聚乙烯制得的,辐照剂量较佳地为10~18Mrad。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优选技术特征可在不违背本领域常识的前提下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的各较佳实例。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原料和试剂均市售可得。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铜害不敏感的耐高温硅橡胶材料作为绝缘内层,避免裸铜导体与辐照交联聚烯烃材料的直接接触,从而从结构上解决了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的抗铜害难题,同时能够兼顾其他性能,尤其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布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和2中所述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实施例1
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包括一裸铜绞合导体1,一绝缘内层2和一绝缘层3。该绝缘内层2为硅橡胶层,厚度为0.10mm,该绝缘层为150℃辐照 交联聚乙烯层,厚度为0.25mm。得到的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性能数据见表1。
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的制备方法:在裸铜绞合导体1外表面挤包硅橡胶得绝缘内层,再在该绝缘内层外表面挤包150℃辐照交联聚乙烯,挤包完毕后,进行电子束辐照交联,辐照剂量为12Mrad,得绝缘层3。
实施例2
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包括一裸铜绞合导体,一绝缘内层和一绝缘层。该绝缘内层为硅橡胶层,厚度为0.15mm,该绝缘层为150℃辐照交联聚乙烯层,厚度为0.20mm。得到的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性能数据见表1。
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的制备方法:在裸铜绞合导体1外表面挤包硅橡胶得绝缘内层,再在该绝缘内层外表面挤包150℃辐照交联聚乙烯,挤包完毕后,进行电子束辐照交联,辐照剂量为16Mrad,得绝缘层3。
表1实施例1~2的150℃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线的性能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福尔欣线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福尔欣线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34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