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焙砂出渣增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3685.3 | 申请日: | 2012-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4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余大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四环电锌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5/04 | 分类号: | B65G65/04;B65G69/20;B65G69/18;B01D47/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25400 四川省雅安市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焙砂出渣增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湿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焙砂出渣增湿结构,属于化工设备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焙砂厂产出渣通过冷却器降温后使用斗式提升机输送到焙砂渣料储存罐,再从焙砂渣料储存罐送入转运车辆,通过转运车辆转运出厂,该出渣方案为焙砂厂的常规出渣出厂方案。在生产运行中因生产出的矿渣均为干渣,粒度较细一般约120目,从焙砂渣料储存罐放入转运车辆中时,会产生大量扬尘,造成严重的污染环境,使生产作业现场粉尘超过允许指标,给职工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将干渣从焙砂渣料储存罐转移到转运车辆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减小扬尘,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焙砂出渣增湿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焙砂出渣增湿结构,包括在下部输出口上设置有排灰阀的焙砂渣料储存罐,还包括增湿系统和混料系统,混料系统的渣料输入口与排灰阀的输出端连通,增湿系统从上部与混料系统连通。
进一步的是,增湿系统为在增湿液输送管线上安装有电磁阀的喷水装置,喷水装置的输出口从上部与混料系统连通。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喷水装置为高压水龙头。
进一步的是,混料系统为内部安装有双轴混料螺旋的混料斗,混料斗的上部具有一个敞开的渣料输入口,排灰阀的输出端和增湿系统分别通过所述敞开的渣料输入口连通。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出渣量称重系统,出渣量称重系统位于排灰阀输出口与混料系统的渣料输入口之间,排灰阀输出口排出的所述焙砂渣料通过出渣量称重系统经渣料输入口送入混料系统。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出渣量称重系统为连接在排灰阀输出口与混料系统的渣料输入口之间的皮带称。
进一步的是,排灰阀为由电机带动的机动排灰阀,机动排灰阀的电机内安装有电磁调速器。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自动控制系统,机动排灰阀电机的电磁调速器、增湿液输送管线上的电磁阀和皮带称的控制线与自动控制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从背景技术可知,在干渣转运过程中,造成扬尘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渣料为干渣,其含水量极低。为了解决所述渣料含水量过低,而造成转移过程中的扬尘严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增设了增湿系统和混料系统,并且使混料系统的渣料输入口与排灰阀的输出端连通,增湿系统从上部与混料系统连通。这样,在将干渣料从焙砂渣料储存罐转移到转运车辆中之前,先将干渣料转移到混料系统中,同时通过增湿系统向混料系统中的干渣料中加入水分,从而使经过混料系统混合的干渣料的含水量显著增加,这样,再用转运车辆进行转运时,便可以有效的减小扬尘,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焙砂出渣增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下部输出口1、排灰阀2、焙砂渣料储存罐3、增湿系统4、混料系统5、增湿液输送管线6、电磁阀7、喷水装置8、双轴混料螺旋9、混料斗10、出渣量称重系统11、自动控制系统1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在将干渣从焙砂渣料储存罐转移到转运车辆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减小扬尘,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焙砂出渣增湿结构。所述焙砂出渣增湿结构包括在下部输出口1上设置有排灰阀2的焙砂渣料储存罐3,还包括增湿系统4和混料系统5,混料系统5的渣料输入口与排灰阀2的输出端连通,增湿系统4从上部与混料系统5连通。从背景技术可知,在干渣转运过程中,造成扬尘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渣料为干渣,其含水量极低。为了解决所述渣料含水量过低,而造成转移过程中的扬尘严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增设了增湿系统4和混料系统5,并且使混料系统5的渣料输入口与排灰阀2的输出端连通,增湿系统4从上部与混料系统5连通。这样,在将干渣料从焙砂渣料储存罐3转移到转运车辆中之前,先将干渣料转移到混料系统5中,同时通过增湿系统4向混料系统5中的干渣料中加入水分,从而使经过混料系统5混合的干渣料的含水量显著增加,这样,再用转运车辆进行转运时,便可以有效的减小扬尘,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四环电锌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四环电锌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36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