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烟中玻纤管的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4765.0 | 申请日: | 2012-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73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海;徐中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烟中玻纤管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纤管固定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在电子烟领域的玻纤管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烟,在雾化器中都有用到玻纤管。玻纤管可以耐1000℃的高温,作用是隔绝电热丝与棉布等物质接触,防止电热丝工作时产生的高温使其他物质(如棉布)分解,产生异味,同时在吸烟时有通气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玻纤管与螺纹套的连接固定方式普遍是采用点白胶的工艺,即采用在玻纤管的连接端点上白胶,通过白胶使玻纤管粘接在螺纹套上。现有的这种点胶工艺存在以下缺陷:1.白胶为化学粘胶剂,在吸烟时会引入异味。2.白胶从点胶到胶干的时间大约需要20~30分钟,为使玻纤管很好地粘接在螺纹套上,这段时间不能对螺纹套作任何处理,只能放在空处等20~30分钟,再进入下一工序,其生产效率低,影响流水作业。3.点胶时难以控制胶水的用量,过少会粘不紧玻纤管,导致雾化器失效,过多则容易沾到电热丝上,产生异味。
因此,需要有新的固定方式来代替现有的点白胶工艺。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简单、生产效率高,防止点胶引入异味的玻纤管固定结构。
根据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玻纤管牢固地固定在螺纹套上的玻纤管固定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烟中玻纤管的固定结构,包括螺纹套、玻纤管、电热丝组件,所述玻纤管上与所述螺纹套的连接端设有开口,该开口将所述玻纤管分成至少两个连接片:所述螺纹套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连接片插接在所述环形凹槽中;所述环形凹槽中过盈配合有楔片,所述楔片压紧在所述连接片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楔片由塑胶材料制成。
优选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楔片由金属材料制成。
优选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楔片由硅胶材料制成。
更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楔片为一圆环,所述楔片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压槽。所述压槽的设置的目的是:方便所述楔片在装配时的取用。优选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楔片的圆环上还设有开口,所述楔片上的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倒角。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楔片的设置数量与所述连接片的设置数量相同。
更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楔片的两侧端面凸出于所述连接片。这样设置的目的是:由于所述楔片的两侧端面凸出于所述连接片,最大限度地加大了所述楔片与所述连接片的接触面积,所以可以提供更紧固的力,使玻纤管牢固地固定在螺纹套上。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片的设置数量为两片。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减少所述楔片的安装数量,使装配变得简单,提高安装工艺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不是采用点白胶的工艺,而是采用楔片过盈配合压紧的结构,所以在吸烟时会因点胶而引入异味。由于本实用新型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玻纤管从点胶到胶干的等待时间,在装配好楔片后可以迅速进入下一道工序,而且楔片的安装也比较简单,所以可以提高电子烟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的其它有益效果,还将在具体实施例中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螺纹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附图中各部分结构的标注说明:
1-螺纹套、2-玻纤管、3-电热丝组件、4-楔片、5-楔片、6-楔片、7-绝缘环、8-电极、11-环形凹槽、21-连接片、22-连接片、41-压槽、42-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部分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可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47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