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体防护背包气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6318.9 | 申请日: | 2012-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7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钟瑾;雷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致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35/04 | 分类号: | A62B3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君铁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74 | 代理人: | 陈耀忠 |
地址: | 201114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体 防护 背包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气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的人体防护气囊。
背景技术
人们在日常生活、锻炼和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许多高危环境,如驾驶摩托车出行,极限运动,水上运动等。各种主客观造成的危险因素时刻都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由于客观原因,人们无法从完全躲避这些危险,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车祸,摔跌,溺水而使身体受到伤害,甚至被夺去生命。故此需要采用较好的方法来改变这些现状,让人们一旦遇到遭受撞击、摔倒、溺水等意外情况时,能减轻或者完全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甚至保住生命。
针对这个问题,在现有技术中也有针对行人保护的气囊装置,如老人跌倒缓冲气囊帽、摩托车自动气胀式防碰撞安全服等产品。此类产品的原理是采用传感器检测人体倾斜角来触发气囊充气保护,但是角度传感器由于其原理容易在人体加速运动、弯腰时被误触发,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气囊装置的误启动的情况。同时现有技术仅仅针对人体某一部分进行保护,缺乏对人体所有重要器官的保护。此外,现有技术产品还存在功能单一的缺点,缺乏诸如对人员溺水的保护功能,而且产品本身还存在重量过重、穿戴不便,缺乏美观度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人体防护背包气囊装置人体防护背包气囊装置,基于三轴陀螺加速度模块的控制系统,能及时有效检测并降低人员遭受撞击、摔倒、溺水时受到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包式的防护气囊,包括,
背包,背包内部设有单片机控制系统、储气瓶、气囊,储气瓶电磁开启机构和电池,电池通过电源线给单片机控制系统供电,单片机控制系统控制储气瓶电磁开启机构的开启和关闭;
背包吊带,内部也设有折叠好的气囊,气囊通过充气接口与储气瓶相连;
吊带卡扣,吊带卡扣控制腰带的松紧,卡扣内部装有与单片机控制系统相连的三轴陀螺加速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蜂鸣器、状态指示灯、系统开关。
所述背包吊带至少包括双肩背带、腰带和与两者连接的吊带。
红外传感器作为单片机控制系统运行的开关部件,通过检测人体穿戴气囊控制单片机系统运行的开关。
所述三轴陀螺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倾斜角速度、倾斜角度和重力方向加速度三个数据并传输到单片机控制系统。
单片机控制系统对倾斜角速度、倾斜角度和重力方向加速度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达到系统预警标准则开启储气瓶电磁开启机构,使气囊充气。
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水压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单片机控制系统。
单片机控制系统对水压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达到系统预警标准则开启储气瓶电磁开启机构,使气囊迅速充气。
气囊充气的同时,单片机控制系统启动蜂鸣器和状态指示灯进入报警状态。
所述背包气囊和吊带气囊充气后对人体头部、肩部、前额、前裆等重要部位形成保护。
所述储气瓶储存的气体为压缩二氧化碳。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人体防护背包气囊装置人体防护背包气囊装置,基于三轴陀螺加速度传感器检测人体的各方向加速度变化,通过单片机控制系统计算出人体将要摔倒的状态,同时压力传感器检测人体是否达到落水状态,当系统判断人体达到摔倒或落水状态时,打开设在背包和背包吊带内部的气囊,对人体各重要器官做出保护,有效防止意外摔倒,撞击、溺水等事故对人体的伤害,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可重复使用,同时外观美观,便于携带,简单易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气囊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三轴陀螺加速传感器的工作坐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致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科致电气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63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片机的正、负极板自动输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原子吸收教学演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