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冷器出气管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7757.1 | 申请日: | 2012-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7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杨帆;席玉岭;韩杰;李睿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冷器出 气管 结构 采用 汽车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中冷器出气管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乘用车汽油发动机采用中冷管路连接中冷器的出口和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中冷管路的工作温度一般为100~200℃,工作压力在0.5bar以上。
中冷管路常用的结构为单一橡胶管,由于发动机舱空间紧凑,且中冷器的出口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成90°角,如果采用单一橡胶管,由于管路弯曲部分半径较小,会导致橡胶管难以脱模,并且耐久性能难以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牢固、重量轻、成本低廉的中冷器出气管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中冷器出气管结构,用于连接发动机进气管和中冷器,所述中冷器出气管结构包括:
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连接的第一软性管体;
与所述中冷器的出口连接的第二塑料硬管;
连接所述第一软性管体和所述第二塑料硬管的无级卡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软性管体为橡胶管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软性管体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通过卡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软性管体采用氯丁橡胶/聚丙烯酸酯聚合物CR/CM挤 出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塑料硬管与所述中冷器的出口通过中冷器连接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塑料硬管为模具吹塑成型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塑料硬管采用尼龙6+10%玻璃纤维吹塑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进气管和中冷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进气管和中冷器的中冷器出气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中冷器出气管结构由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连接的第一软性管体和与中冷器的出口连接的第二塑料硬管组成,整体结构简单牢固,重量轻。第一软性管体和第二塑料硬管之间采用无级卡箍卡死,保证了更为平均的卡紧力,降低泄露发生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冷器出气管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中冷管路常用的结构为单一橡胶管,由于发动机舱空间紧凑,且中冷器的出口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成90°角,如果采用单一橡胶管,由于管路弯曲部分半径较小,会导致橡胶管难以脱模,并且耐久性能难以保证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牢固、重量轻、成本低廉的中冷器出气管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出气管结构用于连接发动机进气管和中冷器,如图1所示,该冷管路结构包括:
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连接的第一软性管体1;
与中冷器的出口连接的第二塑料硬管2;
连接第一软性管体1和第二塑料硬管2的无级卡箍3。
具体地,第一软性管体1为橡胶管体。对应100℃、1bar的工作环境,优选地,橡胶管体可以采用CR/CM(氯丁橡胶/氯化聚乙烯橡胶)挤出管,由于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端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因此,第一软性管体1可以直接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入口采用卡箍方式连接。
由于如果采用单一橡胶管来连接中冷器和发动机进气管的话,因为管路弯曲部分半径较小,会导致橡胶管难以脱模,并且耐久性能难以保证。所以本实用新型采用硬管和软管相结合的方式来连接中冷器和发动机进气管,由于金属硬管的重量相对较大,不利于汽车的减重,所以本实用新型在半径最小的弯管处采用第二塑料硬管2与中冷器相连接,同时在第二塑料硬管2和发动机进气管之间保留一部分软性管体(即第一软性管体1)用以吸收振动。
在第二塑料硬管2的加工方式上,优选地,采用模具吹塑成型。因为注塑焊接的方式会存在焊接边,不利于节省空间;并且焊接边的存在也会降低管路的可靠性。对应100℃、1bar的工作环境,优选地,第二塑料硬管2可以采用PA6+GF10(尼龙6+10%玻璃纤维)吹塑管。
由于中冷器端空间局促,难以安装卡箍,所以第二塑料硬管2与中冷器的出口通过中冷器连接头4连接,优选地,可以采用HENN公司的快速接头产品连接第二塑料硬管2和中冷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77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