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热冲击封条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0664.4 | 申请日: | 201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2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岩喜;徐欢;余晓峰;陈海肖;许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32 | 分类号: | F28F1/32;F28F11/00 |
代理公司: |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 代理人: | 詹锐 |
地址: | 31720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冲击 封条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热冲击封条冷却器。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排放法规的发展与实施,主机厂对各级零部件供应商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对抗热冲击能力的要求尤其严格。现有的冷却器,在试验室中模拟热冲击的循环次数要求能够达到5000次,而有些机型要求能够达到6000次以上。
现有的冷却器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的,包括室体1、进出口2、短封条3、挡板4、隔板5、散热带6、长封条7。其中隔板5和长封条7构成四面包围的热通道,且该热通道的两端与室体1导通。在进行热交换时,热介质从进出口2进入室体1后,经过热通道将热量传递给隔板5,再通过与隔板5相连的散热带6传递给冷风带走。
现有的冷却器面临的主要的可靠性问题是:在机器开停机时,产品内部介质从冷到热或从热到冷会使产品发生热变形,在最外侧通道的隔板51与短封条3交界部位A处所产生的应力最大。典型的失效模式为隔板51、长封条7开裂如图2。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短封条3,其结构如图3所示的。现有的这种短封条3会约束隔板5的变形,在低周疲劳过程中,会在隔板5与短封条3交界处生成裂纹,使产品泄漏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冷却器容易由于封条导致产品寿命低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更为合理且寿命长的耐热冲击封条冷却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耐热冲击封条冷却器,包括:室体、热通道、散热带;其中所述热通道由隔板和长封条组成,且所述热通道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室体导通;所述室体具有进出口;还包括与隔板连接的散热带,其中所述耐热冲击封条冷却器还包括挡板,所述散热带两端设有短封条;其中,所述短封条的横截面为W字形,具有底座以及沿所述底座延伸的两个侧延伸条和一个中延伸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测延伸条的高度为10-15mm,所述中延伸条的高度为12-18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侧延伸条的高度小于所述中延伸条的高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底座的宽度为7-12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横截面为W字形的短封条,这样使得与隔板接触处为两个侧延伸条。这样结构的短封条前端W形区域,承受热应力时将随隔板一起变形,可以减少隔板受到热冲击时的应力,有效提高产品的热循环寿命。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短封条与普通短封条相比,达到同样的抗热冲击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减薄隔板厚度,使产品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冷却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现有的短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短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做进一步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当然下述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耐热冲击封条冷却器,包括:室体1、热通道、散热带6;其中所述热通道由隔板5和长封条7组成,且所述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室体1导通; 所述室体1具有进出口2;还包括与隔板5连接的散热带6,其中所述耐热冲击封条冷却器还包括挡板4,所述散热带6两端设有短封条3。其中,如图4所示的,所述短封条3的横截面为W字形,具有底座以及沿所述底座延伸的两个侧延伸条和一个中延伸条。所述测延伸条的高度a为10-15mm,所述中延伸条的高度b为12-18mm,且所述侧延伸条的高度a小于所述中延伸条的高度b。所述底座的宽度c为7-12mm。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06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