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左旋风阻气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1225.5 | 申请日: | 201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0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孙庆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安杰反光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5/28 | 分类号: | B04C5/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贾慧琴 |
地址: | 2013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风 气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置在气体烟道出口的左旋风阻气流器。
背景技术
当玻璃微珠的原料在转化为成品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在2000度以上的环境下通入乙炔气和氧气进行综合燃烧,利用乙炔气和氧气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来使产品成型;然而,这一巨大的冲击力同时也会使许多成品的颗粒随排放的烟气冲出腔体外并飘向空中,由此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左旋风阻气流器,能够减缓烟道内的气流速度,同时使原先向外飞出的颗粒在通过螺旋管道时沉降下来便于后续收集,从而减少成品流失,提高成品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左旋风阻气流器,依次设置有内部互相连通的进气管、螺旋管道及排气管;其中,所述进气管的入口与外部一个烟道的出口相连接,使得经由烟道排出的气流能够通过该进气管进入所述螺旋管道,进而使得随气流一起飞出的成品颗粒在所述螺旋管道中沉降,而剩余的气流则经由所述排气管向外排出。
优选的,所述排气管竖直布置,并且使该排气管的底端与所述螺旋管道连通。
优选的,所述螺旋管道中螺旋的起始端高于螺旋的末端,并且所述螺旋管道从所述排气管的一侧开始,至少包围了该排气管上一个横截的圆周面中大部分圆周的表面。
所述螺旋管道是左旋风管道或右旋风管道。
优选的,所述螺旋管道的底部设为漏斗结构;在该漏斗结构的开口处下方,设置有存放器来收集所述成品颗粒。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左旋风阻气流器中同时设置有多个螺旋管道,使每个螺旋管道与对应的排气管相连通,还设置有包含至少一个入口及多个出口的进气管,并且使所述进气管的入口与烟道的出口相连接,而使该进气管的各个出口与各个所述螺旋管道对应连接,将经由烟道排出的气流分成多路并对应输送到各个所述螺旋管道。
所述左旋风阻气流器中还设置有第二漏斗,对从各个所述螺旋管道流出的成品颗粒进行收集;所述存放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漏斗的开口下方。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旋风阻气流器,能够使原先向外飞出的颗粒在通过螺旋管道时沉降,还可以设置具有一个入口及多个出口的进气管与多个螺旋管道连接进行分流,以减缓烟道内排出的气流速度,便于后续对气流中的成品颗粒进行收集,从而减少成品流失。现有技术中成品率只有73%,而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左旋风阻气流器以后,成品率上升到了90%,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左旋风阻气流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左旋风阻气流器中螺旋管道及排气管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配合参见图1、图2所示,所述左旋风阻气流器依次设置有内部互相连通的进气管10、螺旋管道20及排气管30。
其中,进气管10的入口,与烟道的出口相连接,使得乙炔气和氧气燃烧后产生的废气气流在流至烟道出口后,经由该进气管10进入所述左旋风阻气流器的螺旋管道20的起始端22。
所述螺旋管道20中螺旋的起始端22高于螺旋的末端23。所述螺旋管道20的一种布置结构中,该螺旋管道20从所述排气管30的一侧开始围绕排气管30表面不到一圈,即,如果从排气管30上一个横截的圆周面来看,该螺旋管道20至少包围了其中大部分圆周的表面。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使螺旋管道20从上到下围绕排气管30达到一圈或一圈以上。
所述螺旋管道20的底部设为锥形或其他形状的漏斗结构21,使得烟道中随气流飞出的成品颗粒,在经过螺旋管道20时能够沉降下来,通过该漏斗结构21下部的开口处,流至一个存放器50进行收集。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30为竖直布置,使该排气管30的底端与螺旋管道20(例如是在螺旋的末端23附近)连通,则当气流经由排气管30向上排放的过程中,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进一步帮助成品颗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重新进入螺旋管道20进行后续收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安杰反光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安杰反光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12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