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5716.7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1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赖俊安;柯景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碳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寰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8 | 代理人: | 王晔;于淑惠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管,特别涉及一种使用于内燃机的排气管。
背景技术
一般农业机械、汽车及机车等经由内燃机产生动力而运作的机械,其燃料为柴油或汽油等油品,油品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为使废气能顺利由内燃机排出,于是现有技术的动力机械都设计有排气管,以此将废气引导至动力机械的后侧或侧边排出。
然而,现有技术的动力机械排放废气时,其废气的温度极高,使排气管的温度也随之上升,使得现有技术的动力机械在刚停止使用的时候,其排气管的温度可达摄氏一百度以上,且排气管的温度并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其中,现有技术的动力机械排气管部分暴露于其外侧,造成使用者经常容易被高温的排气管烫伤。
又其中,在动力机械旁的儿童,由于儿童的身高较矮且好奇心较重,也可能因误触高温的排气管而遭到烫伤,导致难以弥补的伤害。
因此,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排气管,其使用散热效果较佳的材料所制成,以此改善排气管的散热效果,但使得制造成本的增加。
因此,现有技术的排气管有着因降温速度较慢,而使人们有因误触而烫伤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为解决排气管使用后容易因误触而烫伤但反而产生另外问题的缺点,故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管,除了其降温速度较快,而能避免因误触而烫伤的情形发生,其制造成本也较为低廉。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排气管,其中包含有:
一管体,其为中空且双边开口;
一散热层,其设置于该管体的外侧面上。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散热层涂布成形于该管体的外侧面上。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管体的外侧面为一粗糙面;以此强化散热层与管体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散热层包含有纳米碳球(carbon nanocapsules,CNCs);纳米碳球(CNCs)具有较佳的热传导性,进而可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层的导热及散热性质。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管体包含有一进气管、一中段管体与一出气管,该进气管、中段管体与出气管的内部相通,且该进气管的外端具有一进气口,该中段管体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气管与出气管,该出气管的外端具有一出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该散热层设置,当内燃机停止运转时,管体上残余的热能可以经由散热层而较为快速地被带离,而不会蓄积于管体及散热层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温度能够较快下降而冷却,而能避免大人或儿童因误触而烫伤的情形发生。
另一方面,仅需在管体的表面设置散热层,便能提高管体的热效能,而不需使用更高阶的散热材料制造管体,则使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成本较为低廉。
再一方面,通过该散热层设置,当内燃机运转使用时,由其高温废气流向管体集散热层的热能,也可以经由散热层而较为快速且有效地被带离,则当内燃机运转使用的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管体 10A管体
11进气管 111进气口
12中段管体 13出气管
131出气口 20散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包含有一管体10与一散热层20。
如图1所示,管体10为中空,且管体10包含有一进气管11、一中段管体12与一出气管13,进气管11、中段管体12与出气管13的内部相通,且进气管11的外端具有一进气口111,中段管体12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气管11与出气管13,出气管13的外端具有一出气口131。
如图1至图3所示,散热层20设置于管体10的外侧面上;进一步而言,散热层20涂布成形于管体10的外侧面上,在优选实施例中,散热层20包含有纳米碳球(carbon nanocapsules,CNCs)。
如图3所示,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管体10的外侧面为一平整面;如图4所示,在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管体10A的外侧面为一粗糙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碳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碳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57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