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环保气囊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8818.4 | 申请日: | 2012-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1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尹进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尹进华 |
主分类号: | F17C1/00 | 分类号: | F17C1/00;F17D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42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环保 气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环保气囊。
背景技术
化工、制药、药物制剂、生物化工等相关领域,存在大量采用泵进行物料输送的储罐、间歇或连续的常压反应过程、粉体输送过程、蒸馏、精馏、发酵产物提取、汽提、吸附、吸收等单元设备,这些单元设备经常涉及各种有机溶剂、酸类、胺类、氨类等物质,在操作过程中经常排出带有气味的气体,从而引起气味扩散,恶化了生产环境、给企业带来了环保难题。目前对于带有气味的气体一般采用吸收的方式进行处理,吸收方式治理尾气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需要不间断的消耗吸收剂;吸收后形成的吸收产物需要进一步处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有的吸收过程使用的吸收剂带有气味,从而使得吸收治理效果不彻底;尾气排放经常为间歇排放,这就大大降低了吸收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有气味的气体进行收集,然后在设备进气时返回到设备中,或者是将收集的气体集中进行吸收处理,可以有效减轻气味的无组织产生,大大改善生产环境,带来良好的环保效益。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种柔性环保气囊,包括气囊,其特征是,所述气囊具有前管路和后管路,前管路上依次设置前阀门和前阻火器,后管路上设有后阀门,前管路与液体储罐的排气口连接。
为增加适用性,本实用新型可设置多个气囊,多个气囊之间采用管路并联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后阀门和气囊之间设置后阻火器;在后管路上连接尾气吸收系统。
温度较高的气体或是流速较大的气体在收集时,本实用新型在排气口和前阻火器之间设置接收罐和冷凝器,冷凝器可以选择管壳式、板式等形式的换热设备,冷凝器和接收储罐材质需要根据气体的腐蚀性进行选择,可以选择铸铁、不锈钢、石墨、橡胶、塑料等材质。
根据排出气体的物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设计柔性环保气囊总容积为单次最大排气量的1.05~2.5倍。
根据排出气体的物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设计并筛选柔性环保气囊材质。最外层采用具有防雨、阻燃、防霉、抗老化功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或者聚氯乙烯等高分子树脂复合布加工而成,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最外层气囊上实施树脂涂层,优选柔韧改性的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呋喃树脂等。最外层气囊的透气率不高于0.3cm3/(m2.24h),要求离明火自然熄灭;根据所存储气体的物性和温度,对柔性环保气囊的内层材质进行筛选,要求柔韧性好,耐腐蚀,透气率不高于0.5cm3/(m2.24h)。内层气囊可以选用尼龙、聚酯或其他聚合物的复合薄膜,或者选用带有金属层的复合膜,或者选用抗静电复合膜、导电复合膜,也可以使用异丁烯与异戊二烯共聚物或其他橡胶所制成的布。将多层不同材质的气囊套叠、组装成柔性环保气囊。柔性环保气囊,根据设计,可以制作成长方形或者长方体形状或者其他形状,充气后单个柔性气囊体积为0.1~100Nm3。
在气囊外层设置有固定绳扣,气囊安装后应固定在框架或固定桩上,并加盖遮阳网或采取其他防晒措施以延长柔性环保气囊的使用寿命。
柔性气囊安装过程中需要配套安装安全附件,在柔性气囊进气口安装的阻火器和静电导出线;气体输送管路采用金属管路时,法兰连接处应使用金属导线跨接或使用金属缠绕垫片及时导出气体输送所产生的静电。
柔性环保气囊的底部或气囊的一端或其它位置设有排气口,可以将气体导入吸收设备。
本实用新型柔性环保气囊设计为常压使用,气囊内压力主要是由于呼吸袋 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微正压,柔性环保气囊内气体为所连接储罐中的气体,在相关设备内物料泵送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操作失误造成额外气体大量进入柔性环保气囊,导致柔性环保气囊过度膨胀而损坏;设备中物料输出时,正常情况下气囊内有残留气体,应避免因输送泵的操作失误而造成柔性环保气囊内气体的气体被抽完。
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带有气味的气体进行收集,然后在设备进气时返回到设备中,或者是将收集的气体集中进行吸收处理,可以有效减轻气味的无组织产生,大大改善生产环境,带来良好的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备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囊;2-前阀门;3-前阻火器;4-冷凝器;5-前管路,6-冷凝液接收罐;7-后阀门,8-后阻火器,9-尾气吸收系统,10-后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尹进华,未经尹进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88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