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舷侧溢流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1745.4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7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吕德祚;舒建华;邵宝峰;庄福来;吴松华;杨赛斌;张雄壮;乔玉宝;王仁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6B5/00;E06B7/16;E06B7/2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邓青玲 |
地址: | 315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溢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溢流门,尤其涉及一种舷侧溢流门。
背景技术
耙吸式挖泥船是一种边走边挖,具挖泥、装泥和卸泥等全部功能的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有以下优点:船只大,抗风浪能力强;单船作业,辅助设备少;行进中挖泥,对周围航行的船舶影响小;船艏水线下安装有横向推进器,因此能灵活调动,非常适合在狭长的航道和一定面积的港池中挖泥;泥耙的吊缆附设有波浪补偿装置,可在风浪大的外海施工;综合以上优点,耙吸式挖泥船目前被广泛使用。耙吸式挖泥船的主要设备包括泥耙、泥泵、闸阀、管道系统和泥舱,一般设置有溢流装置,如:溢流门,用来排出泥舱在装舱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积水,增加泥舱的有效装舱量。
现有的耙吸式挖泥船的舷侧溢流门由于密封性能不佳,一直存在着严重泄漏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挖泥船的施工范围,影响了泥舱的有效装舱量,而且施工过程中沿途泄漏的泥浆也会影响沿途的水域环境,对生态环境和水域养殖业都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还未找到解决溢流门泄漏的有效方法,不少船舶不得不将其焊死,用牺牲溢流门功能的方式来应对此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性能良好的舷侧溢流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舷侧溢流门,包括门框、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为移动式滑门,该移动式滑门与液压驱动装置相连、能在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门框左右或上下滑动,所述门框的四周与所述移动式滑门相对应的部位设置密封圈。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中溢流门的密闭性,所述移动式滑门上设置有第一锲形体,船体上与第一锲形体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第二锲形体,第一锲形体的外斜面与第二锲形体的外斜面相互配合。所述密封圈的切面呈“凸”字型,凸起两侧分别设有圆孔,螺栓通过圆孔将密封圈固定在门框上。
为了实现对溢流门开闭状态的位置显示以及远程液压控制,该溢流门的液压驱动结构与远程控制器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在溢流门门框的四周与移动式滑门相对应的部位设置密封圈有利于实现溢流门的机械自动锁紧密封,同时在移动滑门和船体上设置能相互匹配的锲形体,可进一步提高溢流门的密封性能,解决溢流门泄漏问题。将控制溢流门开闭的液压驱动结构与远程控制器相连,可对溢流门的开闭、闭合角度等进行远程液压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舷侧溢流门侧剖视图(未示出远程控制器部分)。
图2为密封圈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密封圈切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舷侧溢流门包括门框5、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为移动式滑门2,该移动式滑门2与液压驱动装置1相连、能在液压驱动装置1的驱动下沿门框5左右或上下滑动,所述门框5的四周与所述移动式滑门2相对应的部位设置密封圈4。所述移动式滑门2上设置有第一锲形体32,船体上与第一锲形体32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第二锲形体31,第一锲形体32的外斜面与第二锲形体31的外斜面相互配合。
如图2、图3所示,密封圈4的切面呈“凸”字型,并且在密封圈4凸起两侧分别设有圆孔7,螺栓8通过圆孔7将密封圈4固定在门框上。同时将液压驱动结构1与远程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相连,可对溢流门的开闭、闭合角度等进行远程液压控制,远程控制器可以为船舶的中控台。
在挖泥船工作过程中,当泥舱中泥浆的体积达到设定点时,远程控制器接收到此信息,并通过远程液压控制使液压控制结构通过连接钢索拉动移动滑门2,使第一锲形体32和第二锲形体31分离,锲形体施加在溢流门上的力逐渐减弱,溢流门开启,泥浆水通过溢流通道6流出;随着泥浆水的排出,泥舱中泥浆的密度增加,当泥浆体积回落到设定点时,远程控制器又通过与其相连的液压驱动结构1使两块锲形体31、32重新重合。重合后锲形体组合体3对溢流门施加作用力,使溢流门关闭,同时作用力通过溢流门传递密封圈4上,使溢流门密封,防止泄露现象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17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