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起动机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2718.9 | 申请日: | 2012-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43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东;张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安速诺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M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曾少丽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起动机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起动机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汽车起动机和摩托车起动机大部分采用磁粉制动器或者采用普通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作为负载测试,磁粉制动器的优点是成本低廉,控制简单,缺点是维护复杂,加载转矩不稳定,故障率高,,普通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优点是价格适中,控制相对简单,使用开环控制,维护简单,缺点是控制精度不高,测试热稳定性差,加载转矩不稳定。
机械部分大部分采用手动装夹的方式,使用手动夹头或者螺丝锁紧装置。虽然成本比较低廉,但是操作使用不方便,影响测试精度和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起动机测试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汽车起动机测试系统,包括IPC、模拟电源、PLC、继电器、接触器、伺服控制器、伺服电机、电参数仪和转矩转速仪,IPC通过串口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相关继电器、接触器,IPC通过串口与伺服控制器相连接,伺服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的转速,电测参数仪测试起动机电压、电流、功率并通过串口发送给IPC,转矩转速仪测试起动机转矩、转速同样通过串口发送给IPC。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测试功能完整,基本做到一台设备就可以测试起动机出厂前的所有参数,对质量把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设备测试精度高,关键参数电流电压转速转矩全部达到0.2%,不仅适应生产线使用,而且适合实验室作为标准仪器使用。
3:起动机模拟电源使用了伺服能耗制动反馈到蓄电池的原理,使起动机蓄电池成本和体积大大降低,而蓄电池模拟电源的成本在起动机测试台中比例是比较高的,这样设备成本降低到电机厂可以承受的范围,因此是一款性价比比较高的设备。
4:测试方法先进,起动机测试台不仅用于常规测试,而且可以用来发动机引擎模拟测试。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电器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一台计算机为测试系统的核心。IPC通过串口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相关继电器、接触器等,这是整个系统的测试动作的核心部分。IPC通过串口与伺服电机控制器相连接,伺服电机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的转速,高达±1rpm的精度。电测参数仪主要测试起动机电压、电流、功率,通过串口发送给IPC,转矩、转速表测试的数据同样通过RS232发送给IPC。电器原理如图1所示。
本测试系统既可以测试起动机空载参数,又可以测试起动机负载参数,是起动机出厂测试不可或缺的设备。。
测试参数齐全,可以考察起动机各项参数,对起动机的质量考察起到重要作用。
操作使用方便,无需手动夹紧电机,系统气动系统可以自动夹紧电机,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工装使用灵活,可以适应所有起动机的测试,。
机械设计合理耐用,由于起动机力矩大,转速低的特点,测试平台使用35mm加厚钢板经过磨床后镀铬处理,工装部分使用淬火发黑处理,大大增强设备的机械和抗冲击强度,不但可以进行短暂的性能试验,还适合起动机做寿命耐久试验。
起动机电流很大,最大可达2000ADC,如果单纯设计蓄电池模拟电源,那么电源的体积将会非常庞大,安速诺工程师经过创新,使用国内首创的伺服能耗制动反馈到蓄电池模拟电源的功能,使蓄电池模拟电源的体积大大缩小,不但降低能耗,而且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
伺服能耗制动反馈到蓄电池模拟电源的原理:由于伺服电机和起动机的旋转方向一致,所以对起动机加载时伺服使用能耗制动模式,传统方式是在伺服放大器的加装能耗制动电阻,将伺服能量消耗在电阻上,但是现在使用反馈模式后,制动时可以将伺服的能量反馈到蓄电池模拟电源上,这样蓄电池模拟电源本身可以大大减少容量,体积减小,起到节能的作用。
测试台不仅具备常规国标测试功能,而且还具有起动机模拟发动机引擎曲线测试功能,能够真实的反映起动机在发动机引擎中的真实工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安速诺自控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安速诺自控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27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