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7236.2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27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晋林;肖姗姗;周武明;张泽裕;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雷秋芬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油气分离 系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回油结构,尤其是一种发动机窜气油气分离系统的回油结构,属于燃烧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降低汽车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人们对汽车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随着发动机缸内直喷、多级增压、VVT/L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动机活塞窜气量大幅提升,对窜气进行有效地分离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种高效、经济型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应运而生。油气分离系统作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将窜气中的机油颗粒分离,再通过回油机构流回发动机油底壳;经过有效分离的窜气从通风口直接导入进气歧管或压气机前端,进入燃烧室内参与燃烧。由此可见,油气分离系统中回油机构的性能和可靠性关系到油气分离的效率,并会对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采用回油腔直径很小的回油孔,此结构虽回油阻力小,但同时会有部分窜气不经过油气分离器,直接通过回油腔从通风口排出,油气分离效率低;二是在回油孔处对接的一个回油装置,受发动机内部空间限制,回油装置一般为悬臂式布置,此结构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振动噪音较大,回油装置容易失效,可靠性较差;三是采用阀体式的回油结构,该回油结构回油阻力大,存在回油不畅的问题;四是在缸体、缸盖上加工出独立的回油通道,并在回油通道末端增加单向阀,该种回油结构可解决回油不畅的问题,但它使得缸体、缸盖结构复杂,增加了加工成本;五是采用外挂式油气分离器,但作为一个外加附件,增加了发动机整机成本和体积,增加了整车布置的难度,也对发动机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能保证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油气分离效率,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能的汽车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它包括回油凸台、回油管组件、密封胶圈和缸盖储油坑,所述回油凸台集成在一体式凸轮轴轴承盖上,所述回油组件上端安装在回油凸台上,并与发动机缸盖罩回油孔对接,在两者接合部位安装密封胶圈,回油组件下端深入缸盖储油坑中,所述缸盖储油坑与发动机机体的回油通道连通。
上述汽车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所述回油管组件包括回油管法兰、回油管、回油管支架、回油管斜支架和弹簧片,所述回油管法兰上端面上设有密封胶圈安装平台和定位孔,所述回油管为空间曲线形状,其上端与回油管法兰焊接,下端插入缸盖储油坑中,所述回油管支架焊接在回油管法兰底面和回油管之间,所述回油管斜支架与回油管焊接,所述弹簧片焊接在回油管下端外面。
上述汽车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所述回油凸台上设有与回油管组件定位孔配装的螺栓孔、回油管组件安装平面和回油管组件定位平面,在回油管组件安装平面上设置凸轮轴避让区,在回油凸台的底面设有回油凸台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回油管组件合理利用了发动机内部空间,以回油管支架和弹簧片作为回油管组件的支撑体,使其更加稳固可靠,降低了回油管组件的噪音,有效地改善了发动机的NVH性能;本实用新型将回油凸台集成在一体式凸轮轴轴承盖上,并在回油凸台上设置了凸轮轴避让区和回油凸台加强筋,不仅保证了足够的回油高度,具有良好的回油效果,而且使其结构更加紧凑;本实用新型的回油管组件和回油凸台配装,采用两面一销定位方式,回油凸台上的回油管组件安装平面和回油管组件定位平面均为机加工面,提高了回油管组件的安装定位精度,满足了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的回油要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实用性强,可靠性好,大大降低了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位置示意图;
图2是回油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体式凸轮轴轴承盖结构图;
图4是图3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5是回油凸台底面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72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