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余胶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7935.7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2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夏青;曹阳俊;欧阳玉香;彭超义;林能发;贺显光;陶为乐;杨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17/00 | 分类号: | B29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刘华联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胶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风力发电叶片生产用结构胶余胶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结构胶指强度高,能承受较大荷载,且耐老化、耐疲劳、耐腐蚀,在预期寿命内性能稳定,适用于承受强力的结构件粘接的胶粘剂。
用于金属、陶瓷、塑料、橡胶、木材等同种材料或者不同种材料之间的粘接。可部分代替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传统连接形式。结合面应力分布均匀,对零件无热影响和变形。在工程中结构胶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构件的加固、锚固、粘接、修补等;如粘钢,粘碳纤维,植筋,裂缝补强、密封,孔洞修补、道钉粘贴、表面防护、混凝土粘接等。
风电叶片生产用结构胶由树脂和固化剂按合适配比由混配机自动混合而成,树脂和固化剂均采用塑料袋包装后再密封存放于铁桶中,因树脂和固化剂为粘度较大的膏状物,混配完成后仍有部分余胶粘附于塑料袋上不能完全利用,由于结构胶价格较贵,余胶应尽量回收,目前一般的余胶回收采用手工刮取的方式,余胶回收不干净,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余胶回收手工刮取方式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胶回收装置,该装置不仅能有效回收余胶,且省力省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胶回收装置,包括:
能够移动的支架;其起到固定装置其他机构的作用。
相对设置于支架上的挤胶机构和卷动机构;
所述挤胶机构包括:框架、相对设置于框架内侧的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
所述卷动机构包括:轴承座、固定于轴承座上的把手和卷轴,其中,所述卷轴和所述把手相连。
所述挤胶机构还包括:
所述的挤胶机构的框架内侧设有沿轴向设置的导轨,第二滚筒与所述导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滚筒固定设置于框架内侧。
所述第二滚筒还与设置在框架外部的能够轴向移动的手柄相连。通过手柄的轴向移动实现第二滚筒沿导轨轴向移动,与第一滚筒配合达到加紧袋膜和松开袋膜的目的。
所述的卷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卷轴上的用于固定袋膜的固膜轴。
所述的支架的高度是能够调节。根据实际需要调节所需的高度,方便操作。
所述的装置上还能够设有多组相对设置的挤胶机构和卷动机构。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挤胶操作。
该装置的操作方法为:
1)将容器中含有剩余胶的袋膜的一端穿过挤胶机构的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之间,并且固定于卷动机构的固膜轴上,另一端自然垂降到支架下端的容器中;
2)旋转挤胶机构的手柄将第二滚筒向第1滚筒靠近,当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夹紧袋膜时,转动卷动机构的把手,使得袋膜在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之间移动,通过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对袋膜施加的夹紧力将袋膜中的剩余胶挤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较好回收余胶,减少胶液浪费,提高经济效益,且操作简单,维护和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装置的结构总图。
图2是本装置的一个核心部件挤胶机构的结构图。
图3是本装置的另一核心部件卷袋膜机构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卷动机构、2-挤胶机构、3-支架、4-框架、5-第一滚筒、6-第二滚筒、7-导轨、8-手柄、9-卷轴、10-固膜轴、11-轴承座、12-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不限于此。
如图1、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包括:
能够移动的支架3,
相对设置于支架3上的挤胶机构2和卷动机构1;
所述挤胶机构2包括:框架4、相对设置于框架4内侧的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所述的第一滚筒固5定于框架4内侧,第二滚筒6与设置在框架4内侧的导轨7相连,并且所述第二滚筒6还与设置在框架4外部的能够轴向移动的挤胶手柄8相连。通过挤胶手柄8的轴向移动实现第二滚筒6的轴向移动,与第一滚筒5配合达到加紧袋膜和松开袋膜的目的。
所述卷动机构1包括:轴承座11、固定于轴承座11上的把手12和卷轴9,卷轴9和把手12相连。卷轴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袋膜的固膜轴10。
该装置的操作方法为:
1)将容器中含有剩余胶的袋膜的一端穿过挤胶机构2的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之间,并且固定于卷动机构1的固膜轴10上,另一端自然垂降到支架3下端的容器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79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公交车刷卡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 下一篇:能够防止活塞转动的圆锥破碎机油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