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竞速比赛用电子计时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8690.X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1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雍明;王国栋;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苏州苏大体育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1/24 | 分类号: | G07C1/2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比 用电 计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计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在竞速比赛中,尤其是轮滑等比赛中进行计时的电子计时设备。
背景技术
在各种竞速类比赛中,需要进行计时。由于选手之间的水平可能很接近,手动计时难以满足高水平比赛的需求,因而全面推广使用电子计时设备是大势所趋。
现有的竞速比赛用电子计时设备,通常都试图使用全自动图像计时。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1571964A公开了一种竞技比赛全自动图像计时及信息管理系统,其由发令枪、无线发令信号检测发射装置与无线发令信号接收装置、计算机、计算机软件、图像采集卡和高速线阵CCD摄像机组成,比赛过程中,通过无线发令信号检测发射装置采集发令枪声音信息,传输给无线发令信号接收装置,自动启动软件计时,当运动员快到终点时,利用高速线阵CCD摄像机拍摄终点冲刺图像,通过图像计时子系统进行人体识别,自动判读运动员成绩。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采用高速线阵CCD摄像机配合图像采集卡进行图像采集,通过图像计时子系统进行人体识别和成绩判断,系统总体成本高,对图像识别软件的要求高,自动判读成绩时易造成误读,通常都需要裁判员通过回放图像进行人工辅助判定,实时性不够。(2)该方案以发令枪的枪声作为计时依据,不能在无发令枪的比赛中使用。
在自由式轮滑速度过桩比赛中,根据规则规定,速度过桩分为计时赛和淘汰赛,预赛阶段采用计时制,决赛阶段采用淘汰制。其中,预赛可根据比较要求决定是两人一组进行还是一个一个进行,决赛则每两人一组进行三局两胜制比赛。采用电子计时的预赛,起跑发令为“On your Mark(各就位)”,命令发出后,运动员在五秒内必须跑出。决赛则采用三声发令式,可以使用发令枪。因此,自由式轮滑速度过桩比赛,并不一定使用发令枪,预赛时运动员在五秒内自行决定起跑时间,决赛时也可以仅有口令发令。这样,现有技术中以发令枪开始计时的装置均无法适用于该比赛。另一方面,由于每次比赛为一人或两人一组,不存在多人混杂的情况,采用图像采集方式进行终点判别导致计时设备成本较大,同时也显得不必要。
在其它分道计时类比赛中,例如机器人比赛、轮椅比赛等,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更能适用于这类比赛的电子计时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竞速比赛用电子计时设备,可以适应采用或不采用发令枪出发的各种比赛的计时需求。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竞速比赛用电子计时设备,主要由起点端模块、终点端模块、主计时模块和上位机构成;
所述起点端模块包括起点端控制盒、与起点端控制盒通过导线连接的至少一组反光板光电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起点端控制盒内设有控制电路和声音传感器;
所述终点端模块包括终点端控制盒、与终点端控制盒通过导线连接的至少一组反光板光电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终点端控制盒内设有控制电路;
所述主计时模块设有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与上位机连接的接口;
所述主计时模块与起点端模块和终点端模块间经无线通信模块构成通信网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起点端模块中,设有2~8组反光板光电传感器,每组反光板光电传感器包括一设置在三脚架上的反光板和一设置在三脚架上的光电传感器,反光板组件和光电传感器组件分别放置在对应跑道的起点线延长线的正上方,反光板和光电传感器在同一高度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起点端模块中,设有2组所述反光板光电传感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终点端模块中,设有2~8组反光板光电传感器,每组反光板光电传感器包括一设置在三脚架上的反光板和一设置在三脚架上的光电传感器,反光板组件和光电传感器组件分别放置在对应跑道的终点线延长线的正上方,反光板和光电传感器在同一高度相对设置,每一组反光板光电传感器具有与起点端模块对应的反光板光电传感器相同的识别码。
优选地,所述终点端模块中,设有2组所述反光板光电传感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起点端模块、终点端模块、主计时模块上,分别设有显示工作状态的LED双色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苏州苏大体育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大学;苏州苏大体育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86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力设备检修任务校验系统
- 下一篇:重锤摆式地震自动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