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现场接线防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4612.0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7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薛埃生;杨巨平;石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铁高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现场 接线 防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现场接线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户外线对线连接的应用场合非常多,尤其是在火车车轮的超声现场检测中,通常会达到4米内布置100个感应头这样的密度。为了施工方便,这些线通常捆绑在一起。由于感应头会损坏,需要更换,这样,为了方便更换,通常会通过接线结构与感应头连接。这些接线结构需要具有防水的功能。
现阶段,对于线对线连接的防水处理,在对接芯数较少的情况下,多采用注塑成型产品,插头与插芯先期固定死,之后通过金属罗纹及橡胶密封圈紧固达到防水的目的,其防水等级一般可达到IP67。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此种结构需要预先固定死插头和插芯。而且,由于是通过金属加橡胶垫圈密封防水,金属弹塑性相对较差,防水等级只能做到IP67。此外,此种解决方案存在着连接芯数小,成本高,无法应用于高频信号领域的问题。
在对接芯数较高的情况下,多采用防水件安装在面板式的解决方案,无法直接实现小体积的线对线连接,必须经过防水壳体进行连接。大体方式如图2所示。或者采用航插的形式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方便现场操作的具备防水功能的现场接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现场接线防水结构包括:第一迫紧头、第一夹紧圈、第一夹紧本体、第一垫圈、管状中空部、第二垫圈、第二夹紧本体、第二夹紧圈、第二迫紧头;管状中空部沿其轴线纵向贯通;第一迫紧头的中部贯通,第一迫紧头第一端的中部的内表面向内收缩,第一迫紧头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迫紧头螺纹部;第二迫紧头的中部贯通,第二迫紧头第一端的中部的内表面向内收缩,第二迫紧头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二迫紧头螺纹部;第一夹紧本体为中空管状,其外围依次包括第一夹紧本体第一螺纹部、第一夹紧本体挡块、第一夹紧本体第二螺纹部;围绕第一加紧本体的端部形成有多个第一夹紧卡爪,其可在外力下向内弯曲收缩;第二夹紧本体为中空管状,其外围依次包括第二夹紧本体第一螺纹部、第二夹紧本体挡块、第二夹紧本体第二螺纹部;围绕第二加紧本体的端部形成有多个第二夹紧卡爪,其可在外力下向内弯曲收缩;第一夹紧圈、第二夹紧圈为中空管状;第一垫圈、第二垫圈形成为环形;管状中空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夹紧本体第一螺纹部螺纹结合,且第一垫圈设置在管状中空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夹紧本体挡块之间以形成密封;管状中空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夹紧本体第一螺纹部螺纹结合,且第二垫圈设置在管状中空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夹紧本体挡块之间以形成密封;第一夹紧本体的所述多个第一夹紧卡爪包围第一夹紧圈;第二夹紧本体的所述多个第二夹紧卡爪包围第二夹紧圈;第一夹紧本体第二螺纹部与第一迫紧头螺纹部螺纹结合,使得第一夹紧本体的多个第一夹紧卡爪在第一迫紧头的内表面的作用下向内弯曲收缩而抱紧第一夹紧圈以形成密封;第二夹紧本体第二螺纹部与第二迫紧头螺纹部螺纹结合,使得第二夹紧本体的多个第二夹紧卡爪在第二迫紧头的内表面的作用下向内弯曲收缩而抱紧第二夹紧圈以形成密封。
优选地,管状中空部可形成有多个纵向贯通的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现场接线防水构件摒弃了现有多芯产品只能因用于面板的使用方法,少芯产品无法应用高频或射频信号的局限,可以在多种场合应用,适用于大部分的接线防护要求。并且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现场接线防水结构的各部件材质均可采用塑料,其良好的弹塑性使得其防水等级可以达到IP68。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对接芯数较少时采用的对插式防水结构。
图2为现有的对接芯数较多时采用的防水壳式防水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现场接线防水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现场接线防水结构的立体装配示意图(省略垫圈);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现场接线防水结构的第一夹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3-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现场接线防水结构包括:第一迫紧头11、第一夹紧圈12、第一夹紧本体13、第一垫圈14、管状中空部20、第二垫圈24、第二夹紧本体23、第二夹紧圈22、第二迫紧头21。
管状中空部20沿其轴线纵向贯通。管状中空部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方柱形等。
第一迫紧头11的中部贯通,第一迫紧头第一端的中部的内表面向内收缩,第一迫紧头11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迫紧头螺纹部。
与第一迫紧头结构相同,第二迫紧头21的中部贯通,第二迫紧头第一端的中部的内表面向内收缩,第二迫紧头21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二迫紧头螺纹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铁高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北铁高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46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易于电流采集型母线连接器
- 下一篇:汽车刹车系统集成控制连接器的接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