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搅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9962.6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2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卓祥和;陈新芳;陈泽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28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鼓***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搅拌 澄清 中的 提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工艺中的设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严格要求,很多地方要求污水厂尾水排放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标准进行,因此污水的深度处理越来越受到从业者的关注,而澄清池是污水深度处理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
澄清池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目的。当投药混凝脱稳杂质随水流与泥渣层接触时,便被泥渣层阻留下来,使水获得澄清,这种把泥渣层作为接触介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絮凝过程,一般称为接触絮凝,杂质从水中分离出来,清水在澄清池上部被收集。澄清池构造型式很多,从原理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泥渣悬浮型,如悬浮澄清池、脉冲澄清池;另一类是泥渣分离型,如机械搅拌澄清池、水力分离澄清池和高密度澄清池。其中,机械搅拌澄清池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且机械搅拌澄清池含一必不可少的装置-提升搅拌装置,其用于混合絮凝。
现有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搅拌装置通常包括一第一絮凝池(即混合室)、一设于第一絮凝池上方的第二絮凝池(即反应室)、一中心轴、及一絮凝剂投放管,第一絮凝池的底部设有一进水口和一排污口,第一絮凝池的顶部与第二絮凝池的底部连通,即两者之间设有一连通口,在该连通口内设有一叶轮,中心轴的一端穿于第二絮凝池的顶部并与一齿轮减速箱连接,中心轴的另一端与叶轮连接,且在第一絮凝池内设有复数个平行固定连接于叶轮的搅拌浆板,絮凝剂投放管与进水口连通,另外,齿轮减速箱与一动力源连接;该提升搅拌装置应用过程中,中心轴带动叶轮转动将水从第一絮凝池提升至第二絮凝池,且搅拌桨板随着叶轮的转动而转动。
综上可知,现有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搅拌装置是一体化的设计,其在应用时搅拌与提升的运行状态是一致的,无法分别对搅拌、提升进行分别的控制以达到优化的运行状态;另外,一体化的设计使得装置较易受损、且设计过程中的误差也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搅拌装置,可分别控制搅拌与提升的运行状态,能够优化运行状态,且分开的设计不仅使装置不易受损,并且可减少设计误差,从而保障安全运行。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搅拌装置,包括一第一絮凝池、一设于第一絮凝池上方的第二絮凝池、一絮凝剂投放管、一叶轮、一空心轴、一套设于该空心轴的中心轴、及一平板搅拌器,所述第一絮凝池的底部设有一进水口和一排污口,所述第一絮凝池的顶部与第二絮凝池的底部之间设有一连通口,所述叶轮位于该连通口内,所述空心轴的一端、中心轴的一端均穿设于第二絮凝池的顶部并分别与两减速器连接,两该减速器分别与两动力源连接,所述空心轴的另一端与叶轮连接,所述中心轴的另一端与平板搅拌器连接,且所述叶轮的反作用度为1/2。
进一步地,所述叶轮为径向叶片叶轮,且叶轮具4-8片叶片。
进一步地,所述平板搅拌器由复数个纵向平行衔接的桨板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源均为变频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上连接一进水管,且所述絮凝剂投放管与进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排污口上连接一排污管。
本实用新型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搅拌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两减速器与相应的两动力源来分别带动空心轴、及中心轴的转动,从而使得叶轮与平板搅拌器的转动可分别调节,即实现可分别控制搅拌与提升的运行状态,进而能够优化运行状态,且叶轮与平板搅拌器分开独立的设计不仅使装置不易受损,并且可减少设计误差,从而保障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搅拌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嘉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99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碳钢反应釜
- 下一篇:含水保湿的火灾逃生衣